老话说“过了重阳再无节”,也确实是这样,我国的传统节日中,重阳就是一年中最后的节日了!
而如今重阳节过去有几天了,今日来到了农历的九月十三,一个看似很普通的日子!然而在民间却有“九月怕十三”的说法!
![]()
哪这九月十三日是什么日子?为何又要怕呢?
实际上,农历九月十三并非传统大节,却因多重文化意涵与气候预测价值被格外关注。
在民间认知中,这一天是关公的“秋祭日”,相传关公曾在此日祈雨解旱,后人以此日祭祀祈求甘霖;
也有说法称其为风神象征的孟婆诞辰,认为这天的风雨与后续气候密切相关。同时,它在黄历中常属“除日”或“满日”,被赋予了除旧迎新或“水满则溢”的行事警示。
而老话所说的“九月怕十三”的核心,是怕这一天晴空无雨。这和一句流传广泛的老谚语有关——“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并非毫无根据的臆测。
从气候规律来看,九月正是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的关键期,副热带高压南撤,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
![]()
重阳节前后若未降雨,说明暖湿气流已开始减弱;到了九月十三,北半球气温进一步降低,地面辐射冷却加剧,此时仍无降水,意味着干燥气团已稳定控制区域,暖湿气流被彻底压制。
这种环流形势一旦形成,往往会持续整个冬季,导致冷空气频繁却缺乏水汽配合,最终出现“一冬干”的局面。而这对于农民来说,是最怕发生的事情,所以古人也就担忧九月十三日是大晴天不下雨,就有了“九月怕十三”的说法!
其中当然是经验之谈,并不具有科学依据然而对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冬旱是致命威胁。
冬季降水不仅能补充土壤水分,为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提供保障,还能冻死土壤中的害虫卵,减少来年虫害。
若九月十三无雨预示冬干,不仅当年秋播作物生长受影响,来年春耕也会因土壤墒情不足陷入困境,粮食收成便没了保障,这便是“怕”的根源所在。
![]()
围绕九月十三还有不少的天气谚语,它们实则是一套完整的气候预测体系,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比如“九月十三晴,钉靴挂断绳”形象说明,若这天晴朗,接下来久旱无雨,防雨的钉靴便无用武之地;
“九月十三雨淋淋,来年粮食满仓盈”则直白表达了雨水带来的丰收期盼。
还有“九月十三不见雨,今冬雪少暖烘烘”“九月十三热似伏,一冬无雨一冬干”等说法,都指向同一规律:此日晴暖则冬干,阴雨则冬湿。
这些谚语的形成,是古人在千百年农耕实践中,对气候连锁反应的总结——九月十三的天气,如同秋冬气候的“信号灯”,折射出大气环流的调整方向。
如今虽有现代气象技术,但这些谚语仍有价值。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天气预测经验,更是古人“顺天应时”的生态智慧!
今日就是农历九月十三日,你家乡的天气如何,我老家说今天是多云转小雨,大家都在期盼着下雨了!
不过就算不下雨也不打紧,因为我们自己重阳下雨了!只有重阳和九月十三都是晴天,农民才会担忧后面的雨水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