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说德国媒体报道,中国对德国汽车、化工和工程业压力大,但也承认中国是新威胁,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崛起,数据说话,2023年研发经费3.09万亿,世界第二。
很快,以德国为首西方媒体都开始调转风向,7月,NPR报道中国在人工智能和电动车上主导,两大科技领域遥遥领先,10月,德国之声发文,中国人工智能野心针对美国科技主导,平台能力近匹敌美国。
这足以说明,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已经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国,已经悄无声地崛起。
![]()
中国的崛起之路十分艰辛
要是把中国的崛起比作一场长跑,那绝对是从泥泞的起点出发,迎着逆风跑完全程的艰辛赛事,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很艰辛,以航天领域为例。
现在咱们的"天宫"空间站在太空稳稳运行,航天员能长期驻留开展实验,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路我们走了整整三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美俄等16国筹划国际空间站时,直接把中国排除在外,当时西方媒体还嘲讽"中国连载人飞船的图纸都画不明白"。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这在当时可是个极具争议的决定——毕竟那时候国内还有人在为温饱发愁,有人质疑"花这么多钱搞看不到效益的太空项目值不值"。但老一辈领导人拍板:"一个国家没有看家宝贝不行,钱不够,动用国库里的金子也要干"。
那时候的困难远超想象,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毫不夸张。
![]()
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杨利伟
美俄已经发射过9个空间站,上百名航天员进入过太空,而中国的空间站、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全在图纸上。更要命的是人才流失,上世纪90年代"下海"浪潮席卷全国,航天领域出现了"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尴尬局面,很多技术骨干都被高薪挖走。但留下来的航天人憋着一股劲,硬是从基础理论开始钻研,一点点攻克技术难关。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天,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一位八旬老华侨拉着他的手热泪盈眶:"你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
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从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到天宫空间站建成,这一步步走得无比扎实。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那一刻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而此时国际空间站已显现老化迹象。三十年里,航天工程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还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等几十个领域的发展,这就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回报。
![]()
中国空间站
但我们得清醒认识到,还有不少"卡脖子"技术没解决,比如高端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等,崛起之路还没到终点。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如果说艰辛的研发和创新是崛起的内功,那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就是最直观的外显。
巴基斯坦《国家报》专门发文称,中国两会的规划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对全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欧洲《现代外交》网站也承认,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的繁荣进步为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这种影响力不只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体现在具体的国际合作中。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个倡议已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落地了数千个项目。在非洲,中国帮助建设的铁路打通了资源运输通道。
![]()
过去西方总用"崛起的挑战者"来看待中国,现在更多开始承认中国的"建设者"角色。2023年中国举办了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一致好评。
今年8月底-9月,有几十位外国领导人一起访华,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领导人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重要场合,当然,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中,正承担起更多与自身实力匹配的责任。
实力铸就底气,中国不惹事更不怕事
今年4月,美国政府对华发起关税战时,美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十分好奇,中国是唯一一个,敢和美国叫板的国家。”
这句话乍听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其实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多年以来,美国用关税打压其他国家,向来是屡试不爽,但是这次中国确实给了他颜色看。尤其是如今被中国的稀土管制卡脖子时。这种"敢叫板"的底气,恰恰来自几十年积累的硬实力。
![]()
中国的"不惹事"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在航天领域,"天宫"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已经有多个国家的航天员参与中国的太空项目。英国学者凯瑞・布朗就观察到,中国十分乐意与其他国家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这种开放姿态在大国中尤为难得。
但"不惹事"绝不等于"怕事"。面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和技术封锁,中国的回应既坚决又理性。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美国多次加征对华商品关税,涉及金额从数百亿到数千亿美元,但中国没有退缩,依法对美商品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回到开头,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不仅平台能力接近美国,在应用场景上还更具优势——智能支付、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普及度远超西方。德国之声不得不承认,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野心直指美国科技主导地位,这种竞争力不是靠口号得来的。
![]()
其实回顾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从来不是主动挑事的国家,但也从来没有在压力面前屈服过。从当年顶住压力搞"两弹一星",到现在突破技术封锁,这种"不惹事也不怕事"的特质一以贯之。现在西方媒体开始正视中国的崛起,是认可了中国的实力。
当然,我们不会因为别人的认可就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就退缩,就像航天人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未来的崛起之路只会更加坚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