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造太阳”这个词有点火,甚至有人说以后电费会不会免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已经悄悄走进现实的技术。
![]()
什么是“人造太阳”?
简单说,它就是模仿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核聚变。太阳之所以能持续发光发热,是靠氢原子在超高温高压下聚合成氦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科学家们就想在地球上造一个“小太阳”,也就是核聚变装置,来实现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中国的“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就是干这个的。它用强大的磁场把氢的同位素约束在环形装置里,加热到上亿摄氏度,让它们碰撞聚合。
![]()
它真能解决“石油荒”吗?
“石油荒”背后其实是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核聚变的燃料来自海水中的氘,一升海水里的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而且几乎无污染,不产生温室气体。如果成功,人类能源结构将彻底改变,石油依赖大大降低。不过,说“2027年落地”可能有点乐观。2027年可能是关键节点,比如中国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或有重要进展,但商业发电还有很长路要走。电费免费短期内不现实,但长期看能源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
为什么这么难?挑战在哪?
最大的挑战是“稳不住”。要想原子核聚合,得让等离子体在极高温度下稳定存在,不能碰触装置壁,否则瞬间降温。这就像用手捏住一团烈火,还不能烫着。中国的EAST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比如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但离持续发电还有距离。此外,材料、磁体技术等也是难关。
![]()
这不是天方夜谭,是步步为营的科学
有人觉得“人造太阳”太遥远,但科技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几十年前,手机还是大哥大,现在已人手智能机。核聚变每一点进步,都在为未来铺路。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为解决能源问题,更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人造太阳”是逆天的长远方向,但需要时间。2027年我们或许看不到它普及,但可能见证关键突破。它未必让电费免费,却可能让能源更廉价、更绿色。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