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妹和阿哥是农村的70后,两人于1994年结婚。结婚后他们选择离开农村找工作,没有去外省或所属省会城市打工,而是选择所属县城,一是不想离家太远,二是县城里有老乡,有事熟人可以帮得上忙。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确实为后来要办的“事”提供了关键助力。
1. 进城与折返
![]()
1994年-1997年,初来乍到的两夫妻在街头卖甘蔗被城管扣押、进工厂打工不顺、开面包车没客源,时运不济。“什么都做了个遍,就是赚不到钱”“没钱的时候还住过桥洞底下”。1997年,阿妹在县里生了第一个孩子,但两人在县城赚不到钱,加之当时县城计划生育管得严,遂决定回乡。
1997年-2003年,阿妹两夫妻回乡谋生。回乡也不容易,阿哥家是个人多地少的村子,一大家人才分几亩地,由家里公婆种。阿妹两夫妻便去其他村租地种田,早几年交农业税,加上田租,没赚到什么钱。2000年江西试点取消农业税,阿妹两夫妻租田种地赚了些钱,这笔资金也成为他们再次进城的重要启动金。
2. 进城与扎根
![]()
第一阶段,夫妻工作进城。2003年-2005年,阿妹被好友叫去县城,喊他们去县城买新建好的市场摊位。当时手头正好有种田攒下来的一笔积蓄,于是他们买下了在县城的第一个固定资产——菜市场摊位,也由此启动了他们的第二次进城。两夫妻一个给别人卖菜,阿妹打小就乐意跟着父亲卖各式各样的东西,对买卖有些经验,一个开始做建筑工,阿哥曾跟着师傅学了三年木匠手艺,在建筑行业也算是技术工人了。当时县里建筑业逐渐发展起来,乡里有熟人做包工头,阿哥就此跟着熟人入了行。两人凭着各自的本事,在县城找到了可以做的事。
第二阶段,子女教育进城。2005年-2010年,阿妹两夫妻稳定下来,决定把孩子带到县城读书。2005年正好第二个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便一起带上来读书。当时不放在村里读,是阿哥觉着农村教育没有县城里用心。他读书的时候,老师抢收稻谷留学生在课堂自习,上课比较随性,不像县城学校的老师只是专心教书。阿哥重视子女教育,算得上是村里较早一批带小孩出来读书的人。
当时带小孩到县城读书并不容易,在县城学校读书需要有城镇户口和房产证,阿妹两夫妻当时是农村户口,也没有在县城买房。因为找不到熟人,头三年他们把孩子送到县城私立学校读书,两个孩子2000元/年学费,当时四口人租的房子才100/月,读书费用负担很重。直到县城新建了一所学校,正好有乡里熟人任职,两个孩子通过熟人关系转入新建的公立学校,大幅减轻上学负担,家庭也开始有更多的积累。阿妹两夫妻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家庭的第二次积累,阿哥依靠学艺本事在建筑工中站稳了脚跟,阿妹自己做起了菜市场生意,虽然小本生意但也风生水起。
第三阶段:家庭居住进城。2010年-2017年,阿妹两夫妻在前一个阶段攒下了一笔钱,常年在建筑工地工作的阿哥预感房价要涨,为了解决一家人住房的问题,不用时刻担心房东涨房租或随时被通知搬出去。2010年,他们贷款买了第二个固定资产——房子。如阿哥所料,过完年房价便迅速上涨,阿哥家对面的房子卖出去时贵了3万。在阿哥的果断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期间,一直在各地打工(广州、深圳、北京等)的阿哥弟弟,他家的两个孩子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在阿哥的建议下通过熟人关系进入县城学校读书,漂泊的阿哥弟弟也开始跟着阿哥做建筑工。阿哥妹妹一家也紧随其后,跟着阿哥做建筑工,后在县城买了房子。自此,原本分散在县城、外省、农村的阿哥、阿哥弟弟、阿哥妹妹三家都到了县城工作和生活,三兄妹通过建筑工在县城这一空间重新联系了起来。这也为后续父母养老提供了便利和依托。
第四阶段:父母养老进城。2017年-至今,阿妹家两个孩子去上大学了,阿妹母亲和公婆相继来到县城养老。一方面是年事已高,家中兄弟姐妹都来县城谋生,农村老家没有人在,不放心老人一个人;另一方面农村买药、看病不如县城方便,相较于县城,农村医药齐全度、就医便利性、医疗水平有限,使得部分农村老人选择到县城养老。
“县里药店多,找几家就能买齐想买的药,老家买不到,总要找人带。”“老了身体不好,总想去医院看看怎么回事,也不想也不敢回老家了”“子女都在县城,有人陪,吃饭热热闹闹的。” 无论是医疗条件带来的安心还是向往完整的家庭生活,子女都在县城的老人,有些会选择到县城养老。他们也会从县城再次回到农村,到那时便是落叶归根了。
从阿妹家的城镇化进程来看,经历了夫妻工作进城、子女教育进城、家庭居住进城、父母养老进城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70后,90后,50后三代人渐进式进城。在此期间,70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仅托举起子代,让子代享有城市教育和城市生活,还回馈父母,使农村父母能够享受城市医疗,在县城这一新的空间实现家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他们这一代,可谓是城镇化进程的中流砥柱。
![]()
3. 缩影
![]()
阿妹一家的城镇化历程,是70后农民家庭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一个缩影。
在工作进城阶段,县城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催生出新的建筑业和商业需求,阿妹夫妻借此在本地立足;在教育进城阶段,县城人口聚集带来的教育需求推动新建学校,新增学位给了阿妹孩子进城读书的缝隙;在住房进城阶段,人口集聚与土地财政带来建筑业兴旺,再加上阿哥自身敏锐,得以在涨价前夕买上一套房,实现在县城安家;在养老城镇化阶段,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县城涌入,人口进一步聚集促使当地商贸业和公服业供给能力不断强化,为农村老年人进城后的买药、就医提供支持。
在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下,包括工商业发展、城建扩张、人口聚集等,70后农民家庭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和在农村形成的社会资本谋得了一条进城之路。从农村“带来”的熟人社会关系运用在县城这一空间中,不仅帮助他们在县城找到合适的工作,得以在县城立住脚跟,还最小化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桎梏,降低了他们子代进城读书的门槛,使得他们的后代获得与城市居民子女相当的发展机会。自此,他们把自己和城市居民家庭拉到了相对可以竞争的发展赛道之上。这一种发展路径的基础在于,县域经济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包容性,使得农民家庭能够有相对充足的机会进入城镇。
从最开始找份工,到接子女来读书,再到买房,阿妹一家便基本完成了农民家庭的城市化。此后,他们与他们的父母便有了两个家,一个家是县城的家,一个是农村的老家。“不要说乡下,我们是回老家”。于他们而言,到县城安家是多了一个家,两个家共同滋养着他们。老家养育了70后农村人长大,为他们进城提供了莫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撑,可见的是一袋袋老家的米,一麻袋一麻袋老家的菜,不可见是老家父母的一次次叮嘱和经年累月的付出。新家则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子女教育机会,以及未来养老的安居所在,是家庭经济积累和向上发展的新空间载体。
![]()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陶丽娟,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期编辑:歪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