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茨和欧洲官员
德国最近正在策划新一轮的行动,根据外媒早些时候报道说,德国政府准备斥资20亿欧元替换国内通讯设备,这笔钱将会给财政困境雪上加霜。最近欧洲又有新的行动,欧盟正在考虑其他多种方案,其中一项是被官员称为“实物”关税。实物关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征税,其核心方案是要求中国特定商品出口商在对欧供货时,额外向欧盟库存提供关键原材料作为附加条件。欧盟试图通过这一设计实现双重目标:既囤积紧俏的战略资源以缓解供应链压力,又借此对冲中方出口管制风险,变相迫使中国放松政策限制。但从现实维度看,该措施若落地将产生多重连锁反应。
![]()
中欧班列
欧洲媒体提醒,对欧盟自身经济而言,该措施极可能导致“反噬效应”。中国作为全球关键原材料的主要供应方,完全可选择减少或暂停对欧出口以应对不合理要求。此前荷兰干预安世半导体业务后,中方反制措施直接冲击美欧日韩车企供应链的案例,已印证了此类风险的真实性。欧盟制造业高度依赖全球价值链协同,一旦陷入原材料断供困境,将对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造成重创,这与欧盟缓解供应链焦虑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
中国港口
但报道还提到,关键时候德国犹豫了。德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与中国市场存在紧密联系。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德国企业在华拥有庞大的投资规模与市场份额。若支持“实物关税”引发中方反制,德国制造业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这是德国决策层无法承受的代价。近期外交受挫的“尴尬记忆”形成现实警示。此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试图以台湾问题为筹码,逼迫中方在稀土管制上让步,最终导致访华行程夭折,经贸磋商化为泡影。这一经历让德国清晰认识到,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的做法注定无效。
![]()
欧洲列车
此外,德国对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深刻认知形成路径依赖。德国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受益者,一贯主张自由开放的贸易政策。此前美欧关税冲突中,即便美国将关税从2.5%提升至15%,也已导致德国GDP增速预期腰斩、对美出口可能下降15%的严峻后果。这种切身体验让德国对任何形式的单边报复措施保持高度警惕,深知此类政策最终必然导致“双输”局面。
![]()
中国汽车出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物关税”本质上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关键原材料作为科技产业与高端制造的“命脉”,具有极高的战略稀缺性,要求出口商“卖货搭原料”,无异于强制商家附赠核心资产,严重偏离了等价交换的基本准则。这种单边创设的贸易规则,若得到推行可能引发连锁效仿,破坏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欧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注定了他们和中国的路线越来越“难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