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北京地铁10号线,身边一对外国游客对着站牌一脸懵:
“Gongti Dong Lu?这是什么意思?”
我笑着解释:“这就是工体东路站,Gongti是Workers’ Stadium。”
他们恍然大悟,连声说谢谢。
这幕小插曲,其实正是2025年中国地铁的缩影。
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铁,悄悄告别了“全英文时代”,
转而使用“汉字+拼音”的站名系统。
结果—— 外媒急了。
美媒喊话:中国地铁“去英文化”,外国人看不懂了!
可真相是:中国并不是排外,而是在重塑文化自信。
![]()
一、“Station”变“Zhan”:不是排外,是标准化
这场“去英文化”浪潮最早出现在2021年。
北京地铁把“Station”换成“Zhan”,引起一阵热议。
之后,天津、南京、成都纷纷跟进,如今几乎成了主流。
但要搞清楚一件事:
这不是“去掉英文”,而是回归国家标准。
根据《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地名优先用汉语拼音首字母大写;
有国际通用译名的(如Summer Palace)保留英文;
方位统一用英文缩写(N、S、E、W)。
所以,“Xuanwu Men”不是乱改,而是规范写法。
这不是“闭关自守”,是国际通行的本土表达。
![]()
二、为什么要“去英文化”?因为中国不再需要“翻译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以前我们翻译地名,是为了让别人看得懂;
而今天,我们更希望别人——学会读我们的语言。
比如“王府井”,如果翻成“King’s Well”,
那味道全没了。
拼音“Wangfujing”,反而让名字保留了文化原味。
这是一种语言主权,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就像日本用罗马字、韩国用韩文拼写一样,
中国也有资格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
汉语拼音早在1977年就被联合国采纳为中国地名标准拼写。
换句话说,拼音早已是“国际语言”的一部分。
![]()
三、美媒为何着急?他们担心的,其实不是地铁
美国《金融时报》质疑:
“外国游客看不懂拼音,如何导航?”
但现实很打脸——
北京地铁的调查显示,87%的外国游客表示:
“刚开始有点懵,但几天就适应了。”
因为现在谁还不用导航App?
翻译、语音播报、智能引导,全都能搞定。
外国游客更在意的是——能不能扫码买票、能不能连WiFi,
不是“Zhan”和“Station”的区别。
所以,美媒的焦虑,更多是心理层面的:
他们习惯了世界看英文,如今突然发现,
这个世界不再非得翻译成英文才能被理解。
![]()
️ 四、中国的城市,正在探索新的“中式国际化”
很多人担心:“那外国人看不懂怎么办?”
其实,中国城市早就给出了答案。
上海、广州在新地铁上采用“拼音+英文解释”;
福州推出“特色地名+功能说明”,
比如“福道”译为“Fudao Skywalk”,
既保留原味,又兼顾理解。
这是一种更聪明的国际化:
既不全盘西化,也不拒绝沟通,
而是在世界标准中嵌入中国表达。
![]()
五、文化自信 ≠ 排他,中国正在重新定义“开放”
有人说,“去英文化”会让外国人觉得不友好。
其实恰恰相反——
真正的自信,是敢于让世界看到你的原貌。
你去日本会读不懂日语站名,
去俄罗斯看不懂西里尔字母,
去埃及连方向都认不全,
但你仍然会觉得,那是文化的魅力。
同理,中国的地铁不必“为世界妥协”,
而应让世界学会理解中国。
毕竟,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
他们想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西方副本”,
而是真实的中国味道。
![]()
最后:地铁标识,只是一个更大信号的缩影
这场“拼音化”的变革,看似小事,
其实是中国文化从“被翻译”走向“自我表达”的一步。
文化自信,不是喊口号,
而是敢于用自己的语言写进公共空间。
所以,当美媒着急时,我们可以微笑回应——
“别担心,这不是去英文化,而是文化自觉。”
让外国人读懂“Gongti Dong Lu”的那一刻,
他们读到的不只是一个地名,
而是一个正在说自己语言、
却依然向世界敞开的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