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4月宣布对全球征收“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税率飙升至54%时,许多分析师预测中国制造将遭遇重创。
但半年过去,中国供应链非但没有萎缩,反而通过一场静默的全球布局,将关税压力转化为了产业升级的跳板。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占总额比重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14.7%,而中国对东盟、欧盟的贸易额却逆势增长,跨境电商进出口同比增长10.8%。
![]()
美国对东南亚的关税壁垒较低,中国企业便加速向东南亚转移组装环节。 浙江宁波的申洲服饰在越南的工厂里,工人缝制的耐克卫衣标签虽是“Made in Vietnam”,但核心面料仍从中国宁波供应。
国内某新能源电池企业在泰国建厂,正极材料、隔膜全部由国内子公司直供,海外只负责最后组装。 这种“出海不离链”的模式,让产品绕开高关税,却让供应链利润牢牢留在中国手中。
![]()
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协同”。 此前长期被德国垄断的空气悬架系统,被浙江孔辉科技通过研发攻克,成本降低40%。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已掌控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全球60%的产能。 技术壁垒成为新的关税墙,而这次,筑墙者是中国。
![]()
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并推行本土化整合,中国链主企业正悄然融入全球体系。 上工申贝收购德国DA品牌后,保留原团队并优先满足欧洲客户需求,如今已是德国汽车界缝纫机核心供应商。
海信在斯洛文尼亚收购古洛尼时,用“软裁员”替代强硬削减人员,甚至在水灾时捐款重建社区,被当地称为“不像外企的本土公司”。
这种深度绑定,让中国企业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从“所有权”升级为“话语权”。
![]()
跨国企业现在选择供应商时,“成本”不再是唯一指标。 能否抵抗地缘政治风险、快速响应断供危机,成为新标准。
中国物流企业已建成覆盖欧洲、非洲、东南亚的智慧物流网,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宁波舟山港能为中东客户实现48小时清关。 这种“韧性基础设施”,让客户即使多付10%成本也不愿更换中国供应商。
![]()
在印尼建厂的某家电企业,主动将30%订单分给当地中资供应商并派驻技术团队;在越南,中国新能源车企与本土电池厂合资建厂,共享专利而非单纯输出产品。 这种“抱团出海”模式,打破了过去中资企业单打独斗的困境,形成产业集群式突围。
![]()
中国物流供应链人工智能渗透率已达37%,运输优化场景占比78.18%。 象屿集团的全球物流系统能实时调度42架全货机,中国邮政的“智慧大脑”可管理100万员工配送路径。 这种数字化能力,让中国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比传统模式快3倍。
美国232调查针对的半导体、药品等领域,恰是中国加速突破的赛道。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已让美国医疗设备生产陷入原料危机;而美国试图封锁的半导体设备,反推动中国厂商攻克了电子束晶圆检测技术。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成了中国技术突围的倒逼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