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有位皇帝没有任何污点,史书更对他赞赏有加,现今香火旺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皇上,这些东西要怎么处理?"

小太监捧着一堆发黄的信件,站在昏暗的储物间里。

赵祯接过那些纸张,手指轻抚过刘娥的亲笔字迹。

二十多年了,她留下的秘密还有多少?

一封信从中滑落,上面的字迹让他愣住了...



01

开封城里又下雪了。

大相国寺的香火依然旺盛,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

他们烧香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史书称颂千年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这位皇帝可真是个好人。"一个老太太对身边的孙女说,"听说他当了四十多年皇帝,从来没杀过一个大臣。"

孙女好奇地问:"奶奶,真有这样的皇帝吗?"

"当然有。史书上都写着呢。"

史书确实这样写。

《宋史》说他"性宽仁,不事威福",四十二年间未曾因为私人恩怨杀过一个大臣,未曾因为个人喜好做过一件错事,未曾让一个百姓无故死去。

这样的评价,在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

天禧二年,皇宫里传来一声婴儿啼哭。

刘娥皇后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从床上坐起来。她派人把孩子抱过来,看着襁褓中的小脸,久久不说话。

"娘娘,这孩子......"身边的嬷嬷欲言又止。

"就说是我生的。"刘娥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

从那天起,这个孩子就成了刘娥的儿子。宫里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但没人敢多嘴。皇后说什么就是什么。

小赵祯三岁的时候,已经会背不少诗了。刘娥教他读书识字,手把手教他写字。

"娘,这个字怎么念?"赵祯指着书上的一个字问。

刘娥看了看:"仁。"

"仁是什么意思?"

"就是对别人好。"

赵祯点点头,似懂非懂。

有时候,他会盯着刘娥看很久。刘娥问他看什么,他总是摇头说没什么。但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说不上来。

宫里有个老嬷嬷,每次看到赵祯都会流眼泪。赵祯问她为什么哭,她只是摆手说没事。

02

天圣元年,八岁的赵祯被立为太子。

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开封城。百姓们都说,这孩子长得好,一定是个好皇帝。

刘娥对他的要求更严格了。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读书,白天要学习政务,晚上还要练习书法。

"太子,这些大臣的名字你都要记住。"刘娥指着一份名单说,"以后你要和他们打交道。"

赵祯认真地看着名单。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字他都记住了。

"娘,他们都是好人吗?"

"大部分是。不过你要学会分辨。"

赵祯点头。他喜欢和大臣们聊天,发现他们都很有学问,说话也有趣。

吕夷简经常来教他政务。这位宰相很有耐心,赵祯问什么都会详细解答。

"太子,治国最重要的是什么?"吕夷简问。

赵祯想了想:"对百姓好?"

吕夷简笑了:"没错。"

天圣十年,十九岁的赵祯即位了。

真宗皇帝去世那天,整个皇宫都是哭声。赵祯穿着孝服,跪在灵堂里。刘娥站在他身边,眼睛红红的。

"从今天起,你就是皇帝了。"刘娥轻声说。

赵祯点头,但心里很乱。他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怎么就当皇帝了?

不过刘娥还在。她垂帘听政,大事小事都要过她这一关。赵祯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还是个学生。

"皇上,这个奏折你看看。"刘娥把一份文件递给他。

赵祯接过来看。是关于修建河堤的事情。他觉得很有道理,就在上面签了字。

"娘,我这样做对吗?"

"对。你要记住,凡事都要为百姓着想。"

赵祯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有时候大臣们会直接来找他,但他总是说:"你们去找皇太后吧。"

大臣们也习惯了。反正皇太后说话管用。

明道二年,刘娥去世了。

赵祯抱着她的手哭得很伤心。从小到大,刘娥就是他的全部。现在她走了,他觉得整个世界都空了。



"皇上,节哀。"吕夷简在旁边安慰他。

"宰相,我现在该怎么办?"赵祯的声音有些颤抖。

"您已经是成年的皇帝了。该亲政了。"

亲政。这两个字对赵祯来说很陌生。他从来没有独自处理过国家大事。

第一次上朝的时候,他紧张得手心出汗。满朝文武都看着他,等着他说话。

"各位爱卿,有什么事情就说吧。"

包拯站出来,汇报了几件案子。范仲淹说了边关的情况。欧阳修提到了科举改革。

赵祯一一听完,然后说:"你们的建议都很好。回去写成详细的方案,我再看。"

散朝后,赵祯瘫坐在龙椅上。当皇帝真的很累。

03

亲政后的日子渐渐上了轨道。

赵祯发现自己还挺适合做皇帝的。他喜欢听大臣们的建议,也愿意采纳好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从不发脾气。

有一次,一个大臣在朝堂上顶撞了他。其他人都以为这个人完了,没想到赵祯只是笑了笑。

"爱卿说得有道理。朕考虑考虑。"

这件事传出去后,大臣们都说皇上脾气真好。

赵祯确实脾气好。他觉得大臣们都是为国家着想,就算说话重一点也没关系。

包拯是出了名的直言不讳。有一次他批评赵祯宠爱张贵妃,说得很难听。赵祯听完,只是点头说知道了。

"皇上不生气?"旁边的太监问。

"包爱卿说得对。朕确实应该注意。"

百姓们也很喜欢这个皇帝。他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从来不搞什么劳民伤财的工程。

"咱们这个皇帝真是个好人。"老百姓都这样说。

但是赵祯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特别是晚上的时候,他经常睡不着。躺在床上,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

刘娥去世后,他搬到了她以前的寝宫。这里有很多她的东西,衣服、首饰、书籍。赵祯舍不得扔掉,就一直放着。

有时候他会翻看那些东西,想起小时候和刘娥在一起的日子。

"娘,我想你了。"他对着刘娥的画像说话。

画像里的刘娥笑得很慈祥,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但是总有一些细节让他困惑。比如那个老嬷嬷为什么总是看着他流泪?比如刘娥有时候看他的眼神很复杂,好像有什么话想说又不敢说。

还有一件事。宫里的人都说他长得不像刘娥。确实,刘娥个子不高,皮肤偏黑,而他高高瘦瘦的,皮肤很白。

"可能是像父皇吧。"他这样安慰自己。

景祐元年的一个深夜,赵祯又失眠了。

他起身走到刘娥的储物间,想找些她的东西看看。这样能让他觉得她还在身边。

"皇上,要奴才帮忙吗?"小太监问。

"不用,你去睡吧。"

赵祯点了灯,一个人在储物间里翻找。这里有很多箱子,都是刘娥生前的东西。

他打开一个装书的箱子,里面全是她抄写的经书。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很认真。

另一个箱子里是首饰。那些金银玉器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最后一个箱子里装的是信件。大部分是大臣们写给刘娥的奏折,还有一些私人信件。

赵祯随手翻看着这些信。突然,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封信的纸张有些发黄,显然有些年头了。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刘娥的笔迹。

他拿起这封信,借着烛光仔细看。信封上写着"太后亲启"四个字,字迹娟秀,明显是女人写的。

赵祯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的内容让他愣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