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0日,中美在韩国釜山见面了,这次会晤本来就备受关注,毕竟中美贸易摩擦闹腾了大半年,现在终于有点缓和的迹象。
特朗普自己说这次见面是“10分满分给12分”,听起来挺乐观的,不过从实际成果看,双方达成了部分协议,比如美国把整体对华关税从57%降到47%,中国暂停稀土出口管制,还答应加强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控制,另外中国会多买美国大豆。
这看起来像是场及时雨,让全球市场松了口气,股市应声上涨。但欧洲人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他们从里面瞧出了不少门道,尤其是德国媒体总结的那些点,挺有代表性。欧洲人总觉得中美关系的变化,直接牵扯到自己的利益,得好好琢磨琢磨。
中美贸易战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开始了,2018年那会儿美国就开始加征关税,中国也反击,搞得全球供应链乱套。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后,动作更大,4月份就把关税提到54%,还针对芬太尼相关产品加到20%。
中国没闲着,10月9日宣布稀土出口新规,本来11月就要生效,这东西全球加工90%在中国手里,美国电动车和芯片产业离不开它。这次会晤前,双方谈了好几轮,从马德里到吉隆坡,官员们磨了半天嘴皮子。
特朗普身边的团队,像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和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都是对华强硬派,但特朗普本人总爱亲自出马,搞点出人意料的交易。
![]()
这次见面持续一个半小时,结束后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跟记者吹嘘成果,中国商务部也发了声明,说双方“达成共识”,但没提具体数字。
欧洲媒体一看,这事儿不光是中美两家的事儿,还得牵扯到全球格局。德国之声和一些智库报告里,分析得挺透彻,他们觉得中美博弈这事儿,只是进了中场休息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协议虽然有,但细节模糊。
比如关税降了,但47%还是高得离谱,远超特朗普上台前的水平。中国暂停稀土管制,只是一年期限,到时候续不续还得看情况。芬太尼合作听着好,但执行起来靠中国内部监管,美国也没啥监督机制。
俄乌冲突也提了提,特朗普说中国会帮忙调解,但没具体方案。欧洲人最在意这个,因为乌克兰事儿直接影响能源和安全。
智库像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指出,中美关系稳定了点,但根源问题没解决,美国还是想遏制中国科技崛起,中国也坚持自己的出口模式。所以,这只是暂缓对抗,未来大突破还得等,说不定哪天又闹起来。
![]()
再一个端倪,就是特朗普的个人风格在中美关系里起大作用。他身边鹰派多,鲁比奥老早主张技术出口禁令,贝森特也推高关税。但特朗普不一样,他总按自己想法来,不走寻常路。像这次,他本来威胁稀土事儿要硬扛,结果见面后就松口了,还说“路障全没了”。
媒体评论说,跟团队比,特朗普算温和派,因为他爱交易,追求短期胜果。波利蒂科的报道里提到,特朗普团队内部意见不一,但最后拍板的还是他本人。这让欧洲人觉得,中美关系有点不确定性,取决于特朗普心情。要是换个总统,说不定更系统化,但现在就这样,欧洲得适应这种风格。
第三个迹象,中国对美国越来越强势了。这点欧洲人看得很清楚。过去中国多是被动回应,现在学聪明了,用稀土和农产品当武器。特朗普加关税,中国就控稀土出口,这招直接戳美国痛点,因为美国稀土矿有,但加工技术不行,90%靠中国。
![]()
兰德公司的报告说,中国这是在展示经济韧性,有能力长期博弈。芬太尼事儿也一样,美国指责中国源头,中国就同意管,但同时要求美国降关税,没让步太多。德国梅里克斯研究所的分析指出,中国没碰核心利益,像芯片和台湾问题都没让步,美国占不到大便宜。
这变化从特朗普第一任就有了,但2025年更明显,中国出口导向经济稳住了,全球份额没掉太多。欧洲人觉得,中国这强势姿态,不光对美国,对全球贸易都影响大。
第四个点,欧洲得赶紧想对策了。中美缓和了,但欧洲夹在中间,利益容易受损。中国用稀土当工具,欧洲汽车和电子产业也依赖它,德国大众和西门子采购量大,
未来中美还会用这些工具影响全球经济,欧盟得清醒点。兰德和布鲁金斯的分析显示,贸易战后,全球供应链重塑,美国拉近岸生产,中国推“一带一路”,欧洲得跟上。像2025年上半年,美国从欧盟进口涨了14%,从中国降了,这说明贸易流向变了。
自由贸易时代结束的可能性大,回到特朗普前那低关税日子,不太现实。欧洲企业得多元国家的合作,推绿色转型,减少对华依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