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的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附近的作坊亮起一盏灯。非遗保护专业硕士赵唯宏正用电子秤精确称量55克馅料,手指翻飞间捏出第18道褶子——这个坚持北方传统工艺的90后,把论文里的非遗理论揉进了面粉里。当"美院硕士摆摊卖包子"的词条冲上热搜,争议随之而来:名校学历卖包子,是浪费人才还是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高学历摊主的"出格"选择
赵唯宏的包子摊距离母校仅200米,每天下午5点准时出现在象山地铁C出口。65克酵母面皮包裹55克馅料的黄金比例,青萝卜丝混合胡椒水的北方配方,与周边知味观等江南名店形成鲜明对比。五个满员的微信群、雨中排队的长龙里,既有预订120元包子的山东老乡吴女士,更多是举着手机拍摄"三枚硬币厚度面皮"的杭州本地人。
 ![]()
image
争议焦点在于其双重身份:中国美院硕士论文研究《饮食类非遗活态保护研究》,现实职业却是街头摊贩。面对"学历贬值"的质疑,他展示着凌晨备料磨出的老茧:"非遗不该锁在博物馆展柜里,热气腾腾的蒸笼才是活态传承。"
包子摊上的非遗实践课
赵唯宏的导师曾专程来尝包子,这位浙江省非遗专家在现场指出:日本和食申遗成功的关键,正是家庭主妇代代相传的日常实践。包子摊恰是这种理念的延伸——胡萝卜豆腐包的焦脆底壳引发微信群"南北包子美学"辩论,绍兴阿姨受启发研发鲁式花卷,都成为饮食文化融合的鲜活案例。
 ![]()
image
选址策略暗含非遗传播逻辑:美院师生构成首批客群,微信预订系统降低库存损耗,甚至雨幕中蒸腾的热气都成了天然广告。当顾客吴女士咬下第一口哽咽道"26年没尝过这种麦香"时,包子已超越食物范畴,成为连接地域文化的纽带。
雨幕中的文化自觉者
象山广场的雨越下越大,预订小程序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赵唯宏父母制作的糖三角在路灯下泛着琥珀光,这是鲁菜厨师家族三代人的手艺结晶。与"包村长""和善园"等品牌化运作的高学历创业者不同,他坚持用流动摊位保持市井烟火气,因为"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日常可见"。
导师的评语或许是最好的注解:"能把论文写在炊烟里的学生,才是非遗保护最需要的人才。"当18道褶子遇上非遗理论,每个包子都是行走的文化标本——这或许比任何博物馆展签都更具说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