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北约东翼原本被定位为防范俄罗斯军事行动的“前沿阵地”,然而在当前地缘紧张的关键节点,美军却意外宣布启动撤军程序,不仅计划削减在罗马尼亚的驻军人数,还拟逐步减少在欧洲东部、毗邻乌克兰诸国的军事部署。
这一由美国与罗马尼亚高层官员于29日联合披露的消息迅速激起广泛反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军事委员会的跨党派领导人破天荒地发表联合声明予以谴责,而北约东侧成员国则普遍流露出不安情绪。
尤为引人深思的是,此次兵力收缩恰逢特朗普政府持续强化“印太战略”主导地位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华盛顿正为应对中国崛起而从欧洲战线抽身?
![]()
自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全面军事行动以来,北约东翼的战略价值被显著提升。
为稳定因战火蔓延风险而焦虑的盟国情绪,美国迅速向罗马尼亚派遣约4000名士兵,使这片紧邻乌克兰西南边境的区域成为遏制俄方扩张势头的“首道屏障”。
如今冲突阴云仍未散去,美军却率先采取“后撤”举措:根据美国陆军发布的正式通告,原定轮换部署的第101空降师第2步兵旅战斗队将不再赴欧执行任务,而是直接返回其本土常驻地——肯塔基州坎贝尔堡基地。
![]()
五角大楼将此举动解释为“优化全球兵力配置、维持战略灵活性”的关键步骤,这也是俄乌战争爆发后,美方首次公开确认将缩减其在欧洲大陆的常驻军事力量,释放出强烈的政策转向信号。
具体到执行层面,罗马尼亚的驻军调整最受关注。该国国防部证实,已正式接获美方关于“减少驻欧洲美军规模”的通知,此项变动属于美国“重新校准全球军事态势”的整体规划之一。
调整完成后,驻扎在罗马尼亚的美军将由原先的大约1700人降至1000人左右,主要影响位于米哈伊尔・科克格尔尼恰努第57空军基地的作战单位。
![]()
该基地是北约在东南欧地区至关重要的后勤枢纽与联合训练平台,其兵力强弱直接影响区域快速反应能力。
这些部队过去承担着“危机第一响应者”的角色,一旦俄罗斯军事行动波及北约领土,他们将是首批可投入作战的力量。如今兵力大幅削减,自然引发周边国家对防御真空的深切忧虑。
深入剖析此次撤军背后的动因,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重心转移无疑是核心驱动力。自其执政团队确立对外优先事项以来,白宫不断重申欧洲盟友应承担更多防务开支,同时反复强调需为“印太方向”腾挪出更多军事资源。
![]()
稍有洞察力的观察者都能理解,所谓“聚焦印太”,实质上正是针对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强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所做出的战略回应。
这种“全球兵力再布局”的思路,令欧洲盟友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既要被迫提升自主防卫能力,又不得不面对美军撤离可能带来的安全赤字。
早前已有情报来源指出,美国正考虑从东欧地区撤回多达1万名士兵,本次罗马尼亚的减员正是这一宏大构想的“开端之举”,未来是否会有更大范围调整,取决于特朗普政府下一步决策走向。
![]()
美军仓促公布的撤军安排很快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弹。尽管美国国会两党在多数国防议题上常存分歧,但此次却展现出罕见的一致立场。
众议院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共和党高层联名发声,严厉批评五角大楼在未征询前线指挥官意见、也未提前通报国会的情况下单方面推进撤军,认为此举严重削弱了北约东翼的威慑效能,甚至可能“诱发俄罗斯进一步冒险行为”。
此类跨党派联合抗议在特朗普任期内实属少见,足见立法机构对此次军事收缩潜在风险的高度警觉。历史经验表明,突发性的兵力调整极易被对手误读为软弱信号,尤其在俄北关系高度对峙的当下更显危险。
![]()
北约内部反应则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北约官方代表在接受媒体询问时表示,美方已在决策前向联盟通报相关计划。
但其反复弱化事件影响,坚称“即便完成调整,美国在欧洲的整体军事存在仍远超2022年俄乌冲突前水平,整体态势比过去十余年更为强劲”。
并重申华盛顿对《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承诺坚定不移。然而,这类“安抚性表态”难以真正缓解东翼成员国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波兰、立陶宛等与俄罗斯地理距离极近的国家。
![]()
这些国家此前一直积极游说特朗普政府维持现有驻军规模,因其对俄方潜在的突袭或混合战手段保持高度戒备。
就在上月,近20架俄罗斯无人机曾突破波兰领空,迫使北约紧急出动战斗机实施拦截击落,此类现实威胁历历在目。在此背景下美军选择撤离,无疑让这些盟国感到被边缘化与忽视。
更具矛盾色彩的是,特朗普本人在波兰驻军问题上的表态前后不一。
![]()
上月与波兰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举行双边会谈时,他曾明确表示“无意削减在波兰的驻军,必要时还将增兵”,并强调“美波立场一致,美军将继续留在波兰”。
这番保证一度令波兰及立陶宛官员相信“美国不会弱化在东欧的存在”。如今罗马尼亚撤军落地,不仅打破了他们的期待,也让特朗普政府的区域安全战略显得模糊不清。
究竟重点守护波兰,还是全面压缩东翼防线?外界对此莫衷一是。
![]()
对于美军撤军的实际效应,各方观点迥异。罗马尼亚部分政界人士试图轻描淡写处理此事,声称不会对地区安全格局造成实质性冲击。
但欧洲军事分析界却发出尖锐警告。罗马尼亚知名智库“新战略中心”(NSC)联合创始人乔治・斯库塔鲁指出,此次撤军向莫斯科传递了关于黑海区域战略重要性的错误信息,可能让克里姆林宫误判“美国对该地区的利益关注度下降”,从而助长其使用无人机骚扰、空域渗透等方式加大对罗马尼亚的压力。
![]()
他进一步呼吁,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欧洲盟友尽快展现团结姿态,特别是在法国国防部长卡特琳・沃特兰即将访问布加勒斯特之际,欧洲国家应探讨加强自身在东翼的军事部署。
“多千人或少千人本身对黑海军力对比影响有限,真正关键的是背后传递的政治信号——美军后撤是否会令俄罗斯认定北约内部出现裂痕?” 斯库塔鲁提出的这一疑问,精准反映了众多欧洲安全专家的深层担忧。
从量化角度看,此次撤军人数虽小,但对欧洲整体防务架构的影响不容低估。依据美国国防部最新数据,目前约有8.5万名美军驻扎于欧洲大陆,其中2万人系2022年后为强化东翼防御新增部署。
![]()
若后续美国真如预期般从东欧撤走1万名士兵,则相当于将战后增派兵力削减一半,势必削弱北约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战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驻欧洲陆军宣称“此次调整不会改变欧洲安全环境”,但这一论断能否成立,取决于欧洲盟友是否有能力迅速填补美军撤离后的防务空白。
长期以来,多数欧洲国家习惯依赖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短期内大幅提升自主军力面临财政、工业与政治多重障碍,因此实现独立防卫殊非易事。特朗普政府的这项决策,本质上折射出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的深层逻辑。
![]()
从敦促欧洲盟友“自己买单”防务开销,到加速向“印太”调配高端战力,清晰显示出华盛顿希望集中资源应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意图。
但问题在于,欧洲的安全稳定与美国全球利益息息相关:倘若北约东翼因美军收缩出现防御缺口,俄罗斯可能趁机扩大地缘影响力,届时美国或将陷入同时应对欧亚两线危机的被动局面。
![]()
国会的质疑、盟友的不安、专家的警示,这些声音能否促使特朗普政府重新评估撤军方案?
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军从北约东翼撤军的涟漪效应绝不止于欧洲大陆,它将深刻搅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微妙平衡,后续演变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密切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