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汽奥迪A5L领航版的车身缓缓驶下长春基地生产线,车身上“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的标识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
2025年10月30日,这个镌刻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时刻,不仅宣告国内首家乘用车企冲破“3000万辆产销”大关,更以中德合作34年的实践,为中国汽车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写下了最新注脚。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历史交汇点,这份成绩单早已超越“数字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的具象证明,是中外车企从“技术引进”到“双向赋能”的合作升级,更是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引领”转型的缩影。
从“0到3000万”:34年合资路,走出对外开放“进阶路径”
回溯1991年,一汽-大众在长春正式成立时,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尚不足100万辆,乘用车更是稀缺品。彼时,这家合资企业的起点,是带着“学习先进技术、构建产业基础”的使命——如今34年过去,其3000万辆的产销版图,早已勾勒出中国汽车对外开放的“进阶轨迹”。
![]()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每一辆车背后产业链的成熟、技术的沉淀与生态的拓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下线仪式上的话,点出了这份成就的硬核支撑。从最初依托大众品牌技术搭建生产线,到如今形成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协同布局;从早期聚焦燃油车制造,到现在年均近百亿元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从本土化生产到“两国九地”研发布局,一汽-大众的成长,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微观样本。
![]()
这份进阶背后,是中德双方的深度协同。正如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所言,3000万辆的成就“生动反映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的深厚潜力”。在长春基地的焊装车间,德国库卡机器人与国产智能设备精准配合,焊接自动化率达99.8%;在研发中心,中德工程师共同参与新能源车型的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开发,将德国的严谨制造标准与中国的用户需求快速响应能力融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早已超越传统合资的“技术换市场”逻辑,进入“联合创新、全球共享”的新阶段。
![]()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合作还催生了“本土化创新”的新范式。以捷达品牌为例,这个最初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品牌,如今已探索出“本土化运营+本土资源整合”的新模式:引入中国供应链企业参与零部件研发,针对中国消费者偏好优化内饰设计与智能配置,甚至反向输出技术经验到海外市场。这种“从本土化到全球化”的尝试,为合资品牌如何扎根中国、服务全球提供了新路径。
破局“转型深水区”:以“五大领先”战略锚定高质量发展
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深度转型的当下,3000万辆并非“终点”,而是一汽-大众应对行业变革的“新起点”。仪式现场,一汽-大众总经理陈彬发布的“两高一新”总体目标与“五大领先”具体战略,揭开了这家企业面向未来的布局——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核心,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全球化等领域重塑竞争力。
![]()
电动化转型的“加速度”尤为亮眼。根据规划,未来五年一汽-大众将推出近30款全新产品,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超20款),覆盖从A级到C级的全细分市场。这意味着,这家过去以燃油车为核心优势的企业,正以“油电混共进全智”的策略,快速补位新能源赛道。“我们不是简单‘跟风’做电动车,而是要把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制造精度、品控标准,融入到智能电动车的研发中。”一汽-大众相关负责人透露,其全新纯电平台已实现电池安全防护、电驱效率的双重突破,计划2026年推出的旗舰纯电车型,将搭载L4级高阶智驾系统,直接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技术创新的“穿透力”则体现在研发模式的变革上。不同于传统合资企业“外方提供技术、中方负责生产”的旧模式,一汽-大众的“两国九地”研发网络(中国长春、北京、上海及德国沃尔夫斯堡等)已实现“同步研发、数据互通”。在智能座舱领域,中方团队基于中国用户对语音交互、场景化服务的需求,快速迭代系统功能,再通过全球研发网络将经验输出至其他市场;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德工程师联合攻关,开发出适配不同气候条件的电池热管理技术——这种“全球资源、中国主场”的研发逻辑,让技术创新更贴近市场,也更具全球竞争力。
更具行业启示意义的是其“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轮驱动。在国内市场,捷达品牌的本土化运营已初见成效;在海外市场,一汽-大众正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先以性价比优势进入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再通过本地化建厂实现“走进去”,最终以高端车型和智能技术“走上去”,塑造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高质量形象”。
从“造汽车”到“创生态”:企业文化升级背后的“价值重构”
“造价值经典汽车,创智慧出行生态,促人车社会和谐”——在3000万辆里程碑节点,一汽-大众同步发布的“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悄然将企业使命从“造汽车”延伸至“创生态”,这一转变背后,是行业逻辑的深层重构。
![]()
这种重构首先体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落地细节中。为感谢3000万用户的信赖,一汽-大众不仅为30位品牌老用户颁发“3000万辆客户勋章”,更通过“感恩季”活动送出100台新车免费使用权(含1台一汽奥迪A5L惊喜大礼)。但比物质回馈更重要的是,其新企业文化中“长期主义、利他主义”的经营哲学,正推动企业从“卖产品”向“提供出行服务”转型:针对新能源用户,推出“免费充电+上门维保”的一站式服务;针对智能驾驶用户,搭建“数据安全+场景更新”的服务体系,让汽车从“一次性消费品”变成“持续创造价值的移动空间”。
![]()
同时,这份文化升级也承载着“对外开放新标杆”的责任。在长春基地,一汽-大众已建成行业首个“中外员工技能共享平台”,德国技师的焊接工艺、中国工程师的智能设备调试经验在此双向流动;在供应链领域,其联合中德供应商建立“绿色供应链标准”,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碳减排——这种“共生共赢”的理念,正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内涵:不仅是企业间的合作,更是产业链、生态链的协同;不仅追求商业价值,更兼顾社会责任。
![]()
正如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在仪式上所言,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里程碑,“是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当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全球竞争”叠加的新阶段,一汽-大众的实践或许能给出更多启示:对外开放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升级”。
![]()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的下一段旅程,早已不止于“卖出更多汽车”——它要以中德合作的深化,探索中外车企协同创新的新范式;以电动化、智能化的突破,定义汽车产业价值的新标准;以全球化布局的推进,打造中国汽车出海的新名片。而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