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9年一乞丐求见刘伯承,自称是老战友,刘:关进监狱上报中央

0
分享至

1949年初夏的南京,一位衣衫褴褛、双腿残疾的乞丐摇摇晃晃地出现在南京市政府门前

他自称是刘伯承的老战友,声称有要事相见。

众人以为他疯癫胡言,没想到刘伯承得知后脸色大变,当即下令:“关进监狱,上报中央。”

此人是谁?为何他的出现会让刘伯承做出这样的举动?



叛逆少年

此人名叫徐梦秋,1901年出生在安徽寿县,十九岁那年,他进入养蚕技术培训学校学习。

徐家虽家境没落,但他父亲却仍旧坚持要儿子读书,寄望于通过科举让家族重新站稳脚跟。

但徐梦秋对纺织与养蚕的课程兴趣寥寥,却对报刊上关于国家命运与社会变革的讨论极为着迷

他从图书馆翻来一本又一本《新青年》《民报》,在寝室夜以继日地翻读,时常一手捧书,一手疾书写下自己的见解。



仅入学半年,徐梦秋便因为不满校方对学生一味压榨、不改善伙食、不更新教材而开始组织学生会,发动同学签名请愿

他在操场边的小树林里召集骨干会议,在晨会上公开质问教员的教学能力。

但最终,这场激进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校方果断开除了十名学生,徐梦秋名列其中

被开除后,他没回家,凭借父亲早年间的交情,他转入了另一所商业学校

人们都以为他会就此收敛,安心完成学业,可他依旧故我,甚至更加大胆。



这所学校校长是地方有名的保守派,行事官僚、治学空泛。

徐梦秋上了一次他的课,便私下讥讽其“口中无物,腹中空空”,又在学生中发起罢课抗议,提出要换校长、改教材、组建学生监督委员会。

第二次失败比第一次来得更快,仅仅四天,罢课便草草收场,他与另外三位学生再度被学校开除

1923年夏,徐梦秋偶然得知一批进步人士将在上海创办大学,他没有多想,背起行李,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在上海大学,他听到了邓中夏讲述无产阶级的崛起,见到了瞿秋白剖析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甚至亲耳聆听过蔡和森对苏联革命的热烈赞扬。

他迅速成长,在课堂上抢答提问,在课余主编进步刊物,组织青年夜谈,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很快就加入了共产党

他将自己在安徽学生运动中失败的经验,转化为策略与行动,在组织安排下回乡建立特支,在教学掩护下传播革命思想。



将军梦碎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的消息传来,对徐梦秋来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他早早准备好材料,在组织内部表达了强烈的申请意愿,但就在选拔前夕,他收到家中一封电报:父亲病危

他咬牙作别了即将到来的军校机会,南下回到安徽,而他的七位同窗皆如愿踏入黄埔,从此分道扬镳。

不久之后,组织调派他前往广州,原以为此次终于能得偿所愿,哪知刚到广州,党组织看了他的履历后,却另作安排。



不让他从黄埔起步,而是直接委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负责政治宣传工作

他面上恭敬接受,心底却久久无法平复

1926年中山舰事件中,蒋介石逮捕大批共产党人,徐梦秋也一度身陷囹圄,最终虽被保释,却再一次目睹现实的冷酷。

1927年反革命政变爆发,南昌起义掀起第一声反抗,可彼时,徐梦秋正因病住院,错失战机。

事后,组织为保住他这位有文化、有经验的骨干,决定派他赴苏联学习,进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



苏联的岁月里,他每天在凛冽寒风中与几十个国家的革命青年并肩学习。

他从不迟到早退,俄文练得一丝不苟,就连马列原著也能逐字翻译,但他最常去的,不是图书馆,而是军事阅览室

他翻阅俄国将军的作战回忆录,偷偷记录下战术要点,又默默研究苏联军队的编制与运作方式。

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刘伯承,两人同为中共派来的军事学习骨干,常常一同用餐、夜谈,结下极深战友情谊。

1930年,他学成回国,一路乔装打扮,假扮商人辗转回到江西苏区,那一年,他再一次以“政工干部”的身份被任命为军委秘书。



红色学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突围,开始了举世震惊的长征,队伍尚未出发,徐梦秋便因旧疾复发,脸色蜡黄,双眼发沉。

可他依旧执意随军北上,哪怕行路艰难,也从不肯多占队伍一分照料资源。

可终究敌不过自然的残酷,在翻越大雪山的那段日子里,冷风如刀,夜寒彻骨。

他本就体弱,再加上鞋袜早已湿透,最终在一次夜宿帐篷时,双脚彻底失去知觉



当被发现时,他的双脚已发紫发黑,皮肤发硬,队伍紧急组织了担架,将他抬往陕北。

等到安全抵达后,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不得不截去双腿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彻底转弯,但他不愿成为被搁置的“半个干部”。

他咬着牙,让自己迅速适应了轮椅生活,他重新拿起笔,准备以“纸为枪、墨作刃”,重新投入战斗

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他以“孟明”为名授课,主讲《中国近代史》《红军政治发展史》《马列主义原理》,讲课逻辑缜密、言辞激烈,每每吸引大批学员蜂拥而至。



每当他讲到红军与白军的斗争节点,总要在黑板上勾勒一条战线,又细致分析敌我态势。

苏振华、刘亚楼、李志民等后来的高级将领,皆是他当年的学生,对他敬重至深。

毛主席亦曾多次私下前往其窑洞,与他夜谈历史与哲学,两人对辩时常至深夜。

1936年,根据党中央决定,延安成立了“红军长征史编委会”,徐梦秋被任命为主编,负责收集、梳理、整理长征中的第一手资料。

他亲自起草通知,动员全军各级干部撰写回忆材料,他常常坐在轮椅上,一手执笔,一手翻页,长时间伏案工作,以至于手肘生出一层厚茧。



一年后,《红军长征记》编成,全书三十八万字,集结了数百位红军将领的回忆稿,成为党内最权威的长征史料之一。

书稿定稿那天,毛主席亲自前往其窑洞祝贺,称赞此书是“红军的精神长城”

但荣誉与肯定并未让徐梦秋真正释怀,他依旧夜里常常梦回战场,梦见自己双腿健全,立马横枪、奔袭敌阵。

醒来时,他便沉默良久,望着窗外苍茫黄土,露出一丝苦笑。

在延安的最后几年,他逐渐将精力转向教育与写作,完成了大量红色文献与历史著作



命运惩戒

1937年秋,徐梦秋收到了一纸调令:前往新疆,顺道赴苏联治疗双腿,安装假肢

同行的还有几位同赴苏联的干部,他们彼此都相信,此行将是新的开始,可等到了迪化(今乌鲁木齐),命运却已悄然转向。

苏联彼时正陷入大肃反的漩涡,电报一封接一封传来,告知他们暂缓入境

入苏计划彻底搁浅,一行人只得在新疆滞留,正值盛世才掌控新疆,他手段狠辣,却自诩“亲苏反蒋”,为了讨好苏联,重用共产党人。



于是,毛泽民、陈潭秋等人陆续抵达,组成新疆地方的中共工作小组,继续开展统战与建设工作。

徐梦秋以其文化底蕴与政治经验,被任命为新疆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新疆学院院长

短短几年,他重建了新疆教育体系,开设中文、经济、地理多门课程,请来了茅盾、杜重远等进步学者。

但当世界局势骤变,苏联陷入与德国的战争泥潭后,盛世才嗅到了权力天平的倾斜。

1941年冬,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关系濒临破裂,蒋介石重新抛出橄榄枝,而盛世才心中早有盘算:亲共的日子该结束了



新疆省政府忽然开始大搜捕,所有共产党人、进步分子都被列为“苏联间谍”或“阴谋叛乱分子”。

毛泽民、陈潭秋、李玉南,一个个名字被悄然划入“黑名单”,徐梦秋正在批阅学生论文时,被军警推门逮捕

审讯持续了数周,在最初的几天,他仍咬牙挺过,每一次审讯结束都能从昏迷中挣扎着醒来。

但当折磨持续到第二十天,李英奇命人点燃铁烙,将滚烫的金属贴在他胸口。

那一刻,他大叫一声,泪与汗齐流,嘴里嘶哑地喊出:“够了!



深夜,牢门被推开,一张纸放在他面前,纸上已写好开头:“本人自愿脱离中国共产党……

他凝视那行字许久,手指微微颤抖,最终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几日后,盛世才将这份“供词”上呈国民政府,作为“肃清共党阴谋”的证据。

而毛泽民、陈潭秋等人,却在暗夜中被秘密处决。

1944年,新疆局势再变,盛世才下台,国民党派吴忠信接任,徐梦秋被押往重庆,被编入军统局,授予“特研组长”虚衔。



外界传言他风光回归,而实际上,他不过是国民党情报系统的一个空名傀儡

1949年春天,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溃不成军,重庆陷落前夕,毛人凤弃舟逃台。

徐梦秋没有前往台湾的船票,带着一身伤与一箱旧书,拖着假肢,一步一挪地踏上前往南京的路。

六月的南京,他衣衫褴褛,拄着木杖来到南京市政府门前,对守卫说:“我想见刘伯承,我们是老战友。



警卫半信半疑地上报,刘伯承听闻名字,沉默了足足十秒,眼神逐渐冷下去,他低声道:“带下去,关押审查,并上报中央。

审讯结果很快出来,徐梦秋被判无期徒刑,关押于南京老虎桥监狱,那年,他四十八岁。

他在狱中度过了整整二十六年,1975年初夏,他病逝于狱中

一个将军梦未圆的学者,一个理想燃尽的叛徒,终究没能逃出命运的惩戒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909文章数 1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