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被西方很多人记住,是因为他成了西方眼中的“和平领路人”。
但在俄罗斯,评价可就没那么一致了,有人说他是亲手把苏联送上末路的那个人。尤其是他1987年签下的《中导条约》,在当时被当作是美苏关系缓和的信号,但过了几十年回头看,这份协议其实给后来俄罗斯留下了不少麻烦。
这不是简单的“裁军”问题,而是战略上的主动权问题。戈尔巴乔夫签下的,不只是一个条约,更相当于主动把一部分国家安全的命门交了出去。问题是,当时对方愿不愿意也交出来?
![]()
条约表面平等,实质却不对等
1980年代,美苏两国都在欧洲部署了大量中程导弹。苏联的部署数量更多,射程更广,打击范围几乎覆盖整个西欧。
美国人感到不安,也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于是他们推动谈判,希望能让苏联撤掉这部分导弹,从而减轻北约的安全负担。
《中导条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按协议规定,两国都要销毁一定射程范围内的陆基中程导弹。
![]()
听起来是“对等裁军”,但问题出在细节里。美国保留了大量不在裁军范围内的海基和空基导弹,而苏联多数中程导弹都是陆基的,正好被纳入裁军范围。结果就是,苏联削掉的是主力,美国削掉的是边角。
从战略角度看,这种对等在纸面上成立,在战场上却是不对等的。
美国的海军和空军体系本身就更发达,中程打击能力可以靠别的方式弥补。而苏联主要依赖陆基系统,一旦裁撤,打击能力就会直接打折。
戈尔巴乔夫当时的判断是,美苏关系正在缓和,冷战有望结束,双方都该为和平做出牺牲。
![]()
但问题在于,他太相信对方也会出同样的牌。他拆了自己的底牌,却没看清对方手里还藏着什么。
苏联主动踩刹车,美国却慢慢减速
条约签署后,苏联迅速开始执行。短短几年内,中程导弹几乎全部销毁。到了苏联解体前,这些曾经覆盖整个欧洲的导弹系统已经荡然无存。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责任,但也继承了苏联留下的空白。
![]()
美国这边可没这么着急,表面上也在执行裁军,实际上却留了不少后手。关键的导弹系统并没有立刻全部退役,而是继续服役多年。
也就是说,在俄罗斯已经没有中程打击能力的时候,美国手里仍然握着关键武器。这段时间里,美俄之间的中程威慑出现了明显的失衡。
如果只是时间差还好说,问题是这种不对等在条约执行后的几十年里从未真正弥补。美国在技术上持续推进,导弹系统不断升级,而俄罗斯由于缺乏中程武器,始终需要在防御和战略部署上做出更多让步。
![]()
更严重的是,在条约生效后不到十年,苏联解体了,俄罗斯的整体军事实力也跟着一起滑坡,原本就不对等的局面变得更加明显。
戈尔巴乔夫当年认为,双方摁下暂停键,是为了未来能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下共处。但现实是,安全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克制换来的。如果对方没有同步收手,自己退一步,很可能就成了被动。
苏联换来长期的劣势
回头看这段历史,最让俄罗斯战略界反思的点在于,当年销毁的那些导弹,是整个中程打击体系的核心。一旦拆除,就不是削减一部分军力,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一大块直接被掏空。
![]()
尤其是在欧洲方向,这一空缺非常致命。中程导弹原本是对北约最有力的威慑手段,能在第一时间形成反制,也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没有了中程导弹,俄罗斯要么依赖战略核力量,这就意味着只能用“最狠的手段”去应对局部冲突。要么就得靠远程空军或战术部队,效率和覆盖面都大打折扣。
更现实的是,后来美国退出了《中导条约》,而且迅速投入新一代中程导弹的研发。
![]()
等于美国先通过条约限制住苏联的优势,再在对自己有利的时机下“解锁限制”,继续扩展力量。
而俄罗斯呢?只能在有限的基础上进行补救。比如基于现有导弹系统进行改装,但性能始终难以追上。错失了发展窗口期,中程能力的空缺始终没能真正填上。
这也让俄罗斯在后来的国际局势中,始终面临防不胜防的局面。特别是在与北约关系紧张的阶段,这种短板就显得格外明显。
![]()
没有中程导弹的威慑力,很多时候只能靠“战略核武”撑场面,但这并不适合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缘冲突。
从“和平遗产”到战略困局,裁军条约后遗症持续至今
戈尔巴乔夫签下《中导条约》是想让局势缓和,但问题是,和平不能靠一方让步来实现,尤其是在国家安全领域。
条约签了,武器拆了,但对手并没有同步放下手里的牌。结果就是,苏联拆了重武器,美国保留了灵活选项。苏联退出了关键战场,美国留下了回旋余地。这种局面,注定是失衡的。
![]()
条约没有把“海基”“空基”导弹纳入限制范围,这就给了美国足够的操作空间。而苏联原本就偏重陆基系统,一旦裁撤,等于战略布局被打断,防线出现漏洞。这个漏洞,不是一朝一夕能补回来的。
更现实的是,等到俄罗斯想恢复中程能力时,技术、资源、国际环境都已经变了。错过的那段发展时间,变成了战略上的代价。
条约签署时没人想到它会影响那么久,但事实是,这份“和平协议”的后遗症直到如今还在显现。
![]()
如今的全球安全局势比冷战时期更复杂,裁军谈判也更加难以推动。
俄罗斯在多个方向上都面临着压力,但中程打击能力的不足,始终是一个难以忽视的短板。
一纸协议的背后,是战略主动权的转移
《中导条约》更像是苏联与美国战略博弈中的一次主动收缩,戈尔巴乔夫赌的是未来和平合作的可能,美国算的是现实安全利益的得失。
一个在期待共同安全,一个在争取单方面优势。结果谁赢谁输,其实已不难判断。
![]()
这份条约给苏联带来的是短期缓和,但也埋下了长期被动的伏笔。
俄罗斯一直在努力弥补中程能力的缺陷,也尝试通过其他方式重建威慑力,但历史的空白是很难填补的。
戈尔巴乔夫当年追求的“和平红利”,并没有延续太久。换来的不是稳定的合作格局,而是一个持续被掣肘的战略局面。
和平,要靠实力说话,而不是单方面让步
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成了俄罗斯安全体系的最大漏洞之一,国家之间的和平从来都不是仅仅靠相信对方就能维持的。
![]()
一方主动放弃优势,另一方未必会跟进。裁军谈判如果不基于对等,最终形成的就不是和平,而是失衡。
如今俄罗斯在面对美欧压力时,中程打击能力的缺失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一切,正是从那个条约开始埋下的隐患。
参考信息:
深读 | 戈尔巴乔夫:去世前仍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澎湃新闻
中导条约,全面失效——上观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