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主选中尾号“6646”的车牌,点击确认后却被告知号码已作废。系统提示冰冷,过程却令人不安——重新生成的号码再无这般顺口组合。车管所回应称,系系统升级期间的技术故障所致,并非人为干预。车主获准第三次选号,事件看似平息。但公众的疑虑并未随之关闭:一次“技术性失误”,真能解释一切吗?
![]()
这起事件表面是选号系统的偶发故障,实则叩问着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的透明边界。技术可以出错,但当错误发生时,公众是否有权知道它为何出错?车管所解释诚然合理,可若无任何技术痕迹可供查验,解释便容易滑向“信或不信”的二元对立。在政务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一个错误代码、一段操作日志,可能比千言万语更能决定公信力的存续。
全国范围内,类似系统升级引发问题并非孤例。2025年8月,洛阳车管系统因数据迁移故障,导致多笔上牌业务卡顿数日;同年10月下旬,全国交管系统统一升级,多地暂停业务办理。这些操作均有公告、有预案,体现了一定规范性。杭州此次事件特殊之处在于,故障直接影响了个体权益的实现过程——选号结果被清除,且无痕迹可溯。补救措施虽到位,但“发生了什么”的答案仍藏于系统深处。
![]()
公众质疑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黑箱”的不可见。车管所掌握完整的操作日志:谁在何时触发了升级?哪个节点出现数据回滚?这些信息足以还原真相。但现行政务公开制度并未要求公开此类技术细节。《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明确将可能危及系统安全的数据列入负面清单,审计日志仅供内部追责使用。这有其合理性——公开原始日志或引致安全风险。可完全沉默,又易滋生猜疑。
真正的平衡点不在“全公开”与“全封闭”之间,而在“可验证”与“可防护”之间。政府部门无需公布一行代码,但应建立第三方技术审计机制。当重大故障引发广泛质疑时,可邀请独立机构查验日志、出具报告,并向社会发布结论性说明。这既避免敏感信息外泄,又赋予解释以专业背书。正如事故调查不靠自述,而靠证据链——公信力亦需制度性验证来支撑。
数字治理的成熟,不在于系统永不崩溃,而在于崩溃之后能否让人看见真相的轮廓。
技术可以出错,但信任不能靠运气维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