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立智,号朱墨山人,字弘文,藏宝斋主人。生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理事, 特聘书法专家,中书协会员。中国六体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汉唐书画院院长,中国敦煌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汉唐基金会理事长,世界至德总会高级艺术顾问,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敦煌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敦煌书画家联谊会名誉会长。
书写出版了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菜根谭,百家姓,红楼梦,道德经,素书,大学,中庸,毛泽东诗词,鲁迅诗词,敦煌诗词,等20本书法专著。世界纪录协会授于世界上创作中国六体书法专著最多的人。
![]()
![]()
![]()
![]()
![]()
承古脉书风骨 拓新境蕴精神
—— 品马立智先生书法艺术
中华书法数千年文脉流转,能于传统窠臼中辟出新境者,历来如星斗稀见。马立智先生浸淫书艺数十载,以匠心为锄,以恒心为种,在笔墨天地间深耕不辍。他的字,既有钟鼎文的沉雄、二王帖的灵动,更有自己对笔墨语言的独到诠释 —— 落笔处见传统筋骨,行笔间显当代气象,恰如老松卧岩,根扎千仞土,枝拂九霄云,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当代语境里,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有鲜活生动的气韵。
![]()
![]()
![]()
![]()
![]()
![]()
![]()
观先生作书,最动人处在于 “笔墨有魂”。他从不为技法而技法,而是以心驭笔、以情运墨,让每一笔都成为情感的延伸。写苏词 “大江东去” 时,笔锋如惊雷奔雷,墨色浓处似浪涛拍岸,淡处若烟水浩渺,满纸激荡着吞吐天地的豪迈;书王维 “明月松间” 句时,线条又如山泉映月,笔法轻缓如流云拂松,墨韵清雅似露滴竹梢,字里行间皆是澄明通透的雅致。这种 “因意赋形、以形载情” 的功力,让他的作品兼具阳刚与阴柔之美 —— 铁画银钩处见丈夫气,绵里藏针时显君子风,初观觉气韵生动,再品见意蕴深远,越读越能品出笔墨背后的文化意涵。
![]()
![]()
![]()
![]()
![]()
先生的书法造诣,源于对古人笔法的深研,更源于自身品性的滋养。他深谙 “书为心画” 之道,常说 “练字先练心”。每作一幅,必先静坐观心,揣摩章法于胸间,酝酿笔墨于意内,待心意与笔墨相融,方始落笔。故其字里,能见沉静思考的纹路 —— 横画如扁担担道义,竖笔似青松立乾坤,撇捺间藏豁达,转折处显坚韧。那份苍劲古拙的气韵,不是刻意模仿古人的 “老气”,而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那些变化多端的线条,也不是炫技式的 “花哨”,而是心性通透后的自然流露。观其《赤壁赋》长卷,笔走龙蛇却不失章法,墨色淋漓而不失分寸,既有 “乱石穿空” 的磅礴,又有 “水波不兴” 的平和,恰如先生为人 —— 稳重谦和里藏着潇洒大气,沉静内敛中透着豁达坦荡。
![]()
![]()
![]()
![]()
![]()
![]()
![]()
艺术的高度,终是人格的映照;文化的传承,需有担当者力行。马立智先生从不将书法视为个人消遣的雅事,而是把它当作传承文脉的薪火。这些年,他遍临历代名帖,从汉隶的古朴、唐楷的严谨中汲取养分,又不拘泥于古法,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精神追求融入笔墨,让传统书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他的《中国梦》系列作品,既用传统篆书的庄重显文化自信,又以现代章法的灵动展时代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这份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丢根” 的坚守,让他的书法超越了艺术本身,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土壤里生长的活态文化;书法也不是孤芳自赏的技艺,而是能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
![]()
![]()
![]()
![]()
如今再观马立智先生的笔墨,便知何为 “字如其人,艺如其心”。他以半生心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份对文化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恰是当代书家最该坚守的初心,也是中华书法文脉得以绵延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