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仅是“休息”,更是身体修复、激素调节、代谢更新的关键时段。如果入睡时间不合适,可能悄悄影响血压、血糖、心脏、免疫。
最新研究发现:入睡的“黄金时段”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窄。
![]()
一、你可能忽略的“潜在健康减分项”:入睡时间偏早或偏晚
不少人以为“早睡早起”一定好,但其实如果入睡太早或太晚,都可能扰乱身体的生物钟(昼夜节律),从而影响多项身体机制。
睡眠不足(如每晚少于 7 小时)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最近研究发现,不只是“睡多久”,还包括“什么时候睡”“规律否”也影响健康。
长期入睡过晚(如午夜以后)或过早(如极早入睡但醒得早)均被发现与心脏病、代谢问题风险升高有关。
换句话说:守住正确入睡时间,可能比只多睡一小时更重要。
![]()
二、研究告诉你:身体最“安心”的入睡窗口竟然在这里
英国牛津/埃克塞特大学等团队专门研究了 88 026 名成年人,监测其入睡时间与后续心血管事件(心梗、中风等)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入睡时间在晚上 10:00 到 11:00 点的人群,其心血管病风险是最低的。
与此相比:
入睡午夜以后风险增加约 25%。
入睡11 点~12 点风险增加约 12%。
入睡10 点前(可能是因为早醒或昼夜节律已乱)风险也增加约 24%。
为何这个时间段特别?研究者认为:晚约 10 点左右,人体褪黑素水平开始上升,心血管系统开始进入“夜间修复”模式。这个时间入睡,最能与生物钟同步,有利于血压下降、心率平稳、代谢修复。
也就是说:入睡时间对健康并非无关,而是一个被低估的重要环节。
![]()
想入眠更安心?试试这 4 招调整你的“黄金睡眠时间”
既然知道“10–11 点”是理想区间,那具体怎样迈进这个窗口?下面这几招可帮你逐步调整。
睡前 90 分钟远离屏幕/电子设备
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误以为还需保持清醒。建议在入睡前 1.5 小时将手机、电脑关掉或切换夜间模式。
打造理想睡眠环境
睡眠房间建议凉爽、光线暗(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噪音低。38 % 的夜醒可能就是环境问题惹的。
每次提前 15–30 分钟入睡,循序渐进
若你当前习惯午夜以后才睡,不妨每两-三天将入睡时间提前 15 分钟,一直到靠近 10:30 居中段。习惯需要时间,慢慢来。
白天做适度运动但避开睡前剧烈活动
白天至少有 30 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骑行)可提升昼夜节律。但若睡前 1–2 小时内做高强度运动,可能使神经过度兴奋,反而难以入睡。
![]()
睡眠不只是“躺下就好”,还关乎“什么时候躺下”——守住 10–11 点入睡这个黄金窗口,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护心、更护健康。别再用“晚睡还能补觉”当借口。
从今晚起,把手机放远一点、关闭亮灯、调整节奏,让身体自然进入休息模式。你的心脏、血管、荷尔蒙都在看这个“时间点”——你,也该尊重这一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