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这几年一直在悄悄回潮,但观众想看的,早已不是简单的“古装+权谋”那一套,而是真正能从历史里看到现实回声的作品。《风禾尽起张居正》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期待值拉满的剧,它不是摆造型、念台词的历史秀,而是一场关于理想、权力、信念的历史较量。
![]()
这个名字一听就有点诗意——“风禾尽起”。成语出自西周周成王与周公旦的典故,意在顺天而行、众事皆成。而“风禾尽起张居正”,其实暗指那场震撼明史的改革风暴,也就是张居正一生的命运缩影。风起时,是他顺势而为的雄心;禾起时,是他逆风而行的代价。
原著小说《张居正》是熊召政用了十年心血写成的巨著,光页数就有1800多页,当年拿下茅盾文学奖时,几乎是“全票通过”。熊召政是湖北丹江人,张居正也是那儿的名臣——同乡写同乡,情感浓度可想而知。他查阅史料、实地走访,从少年科举写到改革沉浮,再写到结局的孤独与悲凉,这不是一本小说,更像一部明代政坛的社会切片。
![]()
剧版由这部史诗改编,自然注定气势非凡。全剧分为“首辅之争、改革风云、生命终章”三大部分,时间跨度横跨整个万历前期。剧中不只是官场的争斗,更是政治理想与时代惯性的博弈。观众能看到张居正与高拱的明争暗斗,也能看到他与冯保、李太后之间复杂的权力平衡。最让人期待的,还是那场著名的“夺情”事件——这件事在明史里堪称政治漩涡。
所谓“夺情”,是指张居正之父去世后,按礼应回乡守孝,但皇帝坚留他继续执政。张居正的去与留,不只是私人伦理,而是整个官场体系的对撞。一边是制度,一边是政治现实,他最终选择了“夺情留任”,也因此被后世议论数百年。有人骂他无情,有人称他为明朝最后的拯救者。《风禾尽起张居正》如果真敢把这一段拍透,绝对会成为国产历史剧的分水岭。
![]()
张居正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是他活得太像一个“现代人”。他推行“一条鞭法”、整顿考核制度、削冗官、清税制,全是一场触动利益集团的“明代改革开放”。他懂政治、懂人性、也懂妥协,可他依然想改变世界。他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话,而是他用一生去验证的理想。改革让他站上权力巅峰,也让他死后被清算、家破人亡。这种命运反差,比任何剧情都更有戏剧张力。
胡歌饰演张居正,这个选角堪称精准。胡歌这十年拍现代戏居多,从《琅琊榜》的梅长苏到《县委大院》的梅晓歌,他早就不只是偶像派,而是那种能把人物的隐忍、孤独、理智都藏在一抹眼神里的演员。张居正这种复杂角色,正好是他演技成熟期的最好试金石。观众想看的,不是他披上古装的样子,而是那个被理想燃烧、被命运掐喉的张居正。
![]()
幕后阵容同样强悍。陈道明监制——这仨字就意味着品质。别忘了,《康熙王朝》《胡雪岩》这些国产历史剧天花板,全都有他的影子。编剧常江、李洁,一个是白玉兰提名编剧,一个专注古装叙事多年,台词功底深厚。导演组更是熟悉的老班底,节奏稳、调度准。这样的组合,几乎就是历史正剧的保障书。
《风禾尽起张居正》的格局,放在当下的国产剧里算罕见。它没有流量滤镜,没有无意义的情感戏,而是要让观众重新认识“权力与责任”这件事。明朝中后期的腐败、冗官、税弊,说白了,不就是每个时代都可能出现的系统性病灶吗?张居正的改革不只是历史事件,它其实在问一个跨越时空的问题——理想主义者,能否在现实中生存?
![]()
这部剧如果播出成功,它的意义会远超娱乐本身。它会让更多观众明白:历史剧真正的力量,不是复刻史实,而是让今天的人在古人的命运里,看到自己。《风禾尽起张居正》拍的是明朝,却讲的是每一个时代都绕不开的命题——当理想遭遇权力,谁还能不低头?
或许这正是历史人物剧最迷人的地方。它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的人生。张居正一生如风禾尽起,起于青云,止于风尘,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顺天而行,逆人而亡”。也许有人说他功过难评,但正因为难评,才值得拍。因为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仍然敢于做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