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尹锡悦政府的外交轨迹清晰而激进。他力推“全球枢纽国家”战略,主张韩国跳出朝鲜半岛的局限,以自由民主价值观为纽带深化与北约的合作。
期间,韩国不仅与北约共享俄乌战场的相关情报,在混合战争等敏感领域加强协同,还在欧洲弹药短缺时通过间接渠道为乌克兰输送急需物资。
当时,“亚洲北约”的讨论甚嚣尘上,韩欧关系迎来指数级深化的“蜜月期”。
![]()
转折发生在尹锡悦因试图实施戒严令遭弹劾后,李在明的当选彻底扭转了这一方向。这位新总统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明确推行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务实”政策。
最直接的体现是,他缺席了今年在海牙举行的重要峰会,让欧洲盟友深感意外。在公开表态中,李在明直言不讳地警告韩国不应在俄乌战争中选边站队,其对欧洲安全事务的疏离态度显而易见。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转向,根源在于内外双重压力的挤压。国内层面,经济问题亟待破解,政府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提振经济上,根本无暇顾及与欧洲的“价值观同盟”。
国际层面,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重商主义政策,让韩国陷入两难境地。特朗普要求韩国若想获得关税减免需“预付”5500亿美元投资,若想维持驻韩美军作为屏障则需大幅增加国防开支。
这些要求引发首尔舆论哗然,网民痛斥为“卖国贼”,反对党直指其将重创本土产业。为巩固岌岌可危的美韩同盟,李在明政府不得不集中所有资源应对“特朗普局势”,欧洲盟友自然被边缘化。
延世大学教授白鹤淳明确指出,“北约-亚太四国”机制“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中俄朝关系的变化让韩国倍感压力,李在明在接受BBC专访时坦言“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阵营,而韩国正好位于边缘”,这种地缘焦虑进一步促使其调整外交优先级。
尽管对欧洲安全关切热情降温,但李在明政府并未完全切断与欧洲的防务合作。
按照亚洲中心民间研究机构主席阿尔诺·勒沃的说法,韩国希望保留未来与俄罗斯重建关系的可能性,因此对乌援助始终采用间接渠道,避免直接提供致命性武器。
与波兰、捷克共和国的武器销售合同仍在继续执行,通过这种方式腾出欧洲自身库存支援乌克兰,而韩国向美国供应弹药,也间接为乌克兰战事提供了支持。
韩国企业通过非政府组织,向乌克兰捐赠抗寒药品和急救物资。这一行动延续了此前韩国通过非官方渠道提供援助的模式,既未违背李在明“不选边”的表态,又维持了与欧洲伙伴的基本合作体面。
此外,韩国与欧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交流并未中断,本月初双方举行了线上工作会议,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共享经验,成为当前韩欧务实合作的少数亮点之一。
李在明政府将俄罗斯定位为“必须和解的邻邦”,而非敌人,这与尹锡悦时期的强硬制裁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早在尹锡悦遭弹劾时,俄罗斯驻韩大使乔治·季诺维耶夫就预言俄韩关系将改善,这一预判正逐步成为现实。
李在明明确表示,“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韩国在可能的地方寻找合作方式,并努力和平共存”,即便谴责俄罗斯对乌行动违背国际法,也未排除在特定领域与俄开展合作的可能。
面对朝俄日益密切的军事合作,李在明采取了平衡策略。一方面加强与美日的协作以应对地区格局变化,另一方面始终避免彻底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
这种姿态使得韩国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保留了更多灵活性,也成为其对欧洲安全议题保持距离的重要原因——不愿因过度卷入欧洲事务而得罪俄罗斯。
李在明治下的韩国对欧洲盟友热情降温,本质是国家利益优先的务实选择,是内外压力交织下的必然调整。
韩欧关系虽不复往日紧密,但通过间接合作仍维持着基本联结,未来在具体务实领域仍有合作空间。
国际外交本就是利益与责任的动态平衡,韩国的选择既是自身处境的反映,也折射出全球格局下中小国家的生存智慧,务实合作终将成为国家间关系延续的核心纽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