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新加坡国际能源周上,能源及科技部长陈诗龙一开口,就把全场焦点钉在了“核能”上。
这位部长直接宣布,政府已经成立专门团队推进核能能力建设,还要和多国科研机构合作,评估小型模块反应堆这类新兴技术。
放在以前,谁能想到新加坡这个弹丸岛国,会主动触碰核能这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
![]()
岛国动核心思,不是心血来潮
新加坡的能源处境其实一直很“被动”,国土面积就那么点,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现在电力供应九成以上靠天然气。
本来想,是不是能源不够用了才急着找新出路?后来发现,人家根本不是短期焦虑,而是在做几十年后的战略布局。
![]()
早在2012年,新加坡就做过核能可行性研究,当时直接否定了传统大型核电站,毕竟人口密、国土小,一旦出问题根本没缓冲空间。
但研究没白做,当时就建议盯着小型安全型反应堆的技术进展。
这十多年里,全球核技术确实变了天,小型模块反应堆越来越成熟,占地小、易控制,刚好戳中新加坡的痛点。
![]()
2025年发布的16页《核能能力建设报告》也说得明白,现在还没决定要不要建,但评估必须跟上,定期给公众报进展。
这种不疾不徐的节奏,倒挺符合新加坡一贯的谨慎风格。
国际合作铺路,技术找对方向
想搞核能,光自己琢磨可不行,新加坡早就开始“抱大腿”了。
![]()
2024年7月和美国签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2025年1月又补了个战略合作备忘录。
现在还要和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签新协议。
这一步步下来,相当于把美国的核技术、安全监管经验都引进来了,合作直接走进了“制度化阶段”。
![]()
有了合作背书,技术选型就成了关键,现在全球都在抢小型模块反应堆的赛道,中国的“玲龙一号”已经通过国际安全审查。
美国的NuScale模块也拿到了本土认证,俄罗斯的浮动核电站都在北极用了好几年。
新加坡盯着这些技术,心里肯定有算盘,小型反应堆占地只有传统的五分之一。
![]()
放在裕廊岛工业区正合适,未来成本也可能和天然气发电差不多,选对技术,新加坡的核能之路就成功了一半。
区域卡位发力,地缘算盘暗藏
新加坡搞核能,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还在盯着整个东南亚的能源格局。
![]()
现在越南已经重启宁顺核电站,计划2035年前投产,印尼也规划了2030年的核电项目,示范堆要落在加里曼丹岛。
东南亚的核能竞赛已经悄悄拉开序幕,新加坡这时候入局,显然不想掉队。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可能想当“区域能源枢纽”。
![]()
如果能建起核燃料服务中心,就能辐射整个东盟国家,相当于在区域能源体系里拿到了话语权。
毕竟新加坡一直擅长做中转、搞服务,把核能和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步棋走得挺妙。
更何况,随着全球碳中和推进,清洁能源是大趋势,提前布局核能,也能让新加坡在国际能源谈判中更有底气。
![]()
人心是道难关,审慎方能行远
技术、合作、地缘都考虑到了,但新加坡最大的考验,其实是公众的接受度。
核能这东西,一提到就容易让人想到福岛事故,普通人难免担心安全。
![]()
政府也清楚这一点,陈诗龙反复强调,会持续和社会沟通,定期开说明会、搞公众咨询,任何决定都要以公众安全和社会共识为前提。
2025年11月的首轮公民对话会,有近四成人支持,过半人表示需要更多安全数据,这个结果很真实。
为了打消顾虑,新加坡还在南洋理工大学开了核工程硕士专业,培养本土人才,又建了“核能透明门户”,实时更新监测数据。
![]()
核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新加坡不急于做决定,而是先建能力、聚共识,这种审慎的态度,反而让人觉得靠谱。
陈诗龙说,“我们不急于决定是否使用核能,但必须拥有理解、评估与应对它的能力。”这句话点透了新加坡的核心理念。
对于这个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来说,核能不是唯一选项,却是应对未来能源挑战的重要准备。
![]()
从观察者到潜在参与者,新加坡的核能之路走得稳、看得远。
未来几十年,这座城市能不能靠核能实现能源跃迁,还要看技术落地、公众共识和区域格局的变化。
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