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人才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领力。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正积极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与强省会战略,以海纳百川之姿广聚人才。10月31日,《济南人才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系统梳理了济南在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生态优化、产才融合发展、人才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为观察新时代人才驱动城市竞争力跃升提供了鲜活样本。透过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才总量的增加,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深刻诠释与践行。
![]()
政策创新:如何激活人才引擎
近年来,济南以“双30条”人才政策为核心,构建起覆盖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从“一事一议”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到设立“海右人才日”打造城市人才IP,再到创新“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破解融资难题,济南的人才政策始终保持着“精准滴灌”的温度与力度。
![]()
这种政策设计的背后,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济南则将这一战略部署转化为强省会建设的行动纲领。蓝皮书清晰展现了济南的战略选择:将人才作为强市之要、创新之源、发展之基,以人才集聚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大局。从“项目突破年”到“项目深化年”,再到“项目提升年”,人才工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注入新动能。
产才融合:如何打造发展共同体
济南人才工作的实践创新,在于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人才发展瓶颈。在蓝皮书的“特色工作篇”中,济南“6+1”招才引智体系令人印象深刻。通过“一节一赛、一会一礼、一校一行”联动发力,济南将人才招引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紧密结合。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七年举办,累计引进院士团队29个、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加速崛起,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突破33万人。
![]()
这种“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模式,正是国家推进“四链融合”的生动注脚。济南聚焦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通过建设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7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共生。正如蓝皮书中指出的:“济南正从‘政策红利’向‘生态红利’转变,推动城市从‘项目突破’迈向‘创新驱动’。”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人才与城市在更深层次的双向奔赴。
服务升级:如何构筑人才强磁场
人才竞争说到底不仅是政策的较量,更是城市综合环境的比拼。从高层次人才“一对一”服务专员,到青年人才“吃住行医游娱购婚育”十大优享政策;从“泉城人才安居工程”提供3.3万套人才公寓,到“海右人才节”打造城市人才嘉年华,济南以“绣花功夫”织就了一张覆盖人才发展全链条的服务网络。当“我在济南刚刚好”成为城市IP,青年人才留济率持续攀升。蓝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新增青年人才15.9万人,人才净流入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天下泉城 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构建。
这种服务理念的提升,呼应了国家“人才引领驱动”的发展要求。济南将人才服务嵌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诉求“一键响应”,让人才从“留下来”到“扎下根”。济南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是生态营造。从政策创新到服务升级,从硬环境到软实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
经邦济世,人才为本。从蓝皮书看济南,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对创新的执着、对未来的笃定。济南的答卷证明:在国家战略与城市抱负的交会点上,以系统思维推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变革,让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方能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