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决策所基于的是一种过时的“霸权”思维,即:美国可以单方面通过制裁扼杀竞争对手而不伤及自身——这种思维在1980年代对日本可能有效,但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中国技术实力已大幅提升的今天不再适用。
![]()
上面这段话,就是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在《事与愿违:出口管制帮助华为,伤害了美国企业》的报告中的观点,该智库表示:中国不是日本,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与制裁犯了“战略错误”。
这个观点,您认同吗?
当美国政府于2019年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企图切断全球供应链时,决策者们或许相信,这将是对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致命一击。然而,数年过去,结果却与预期截然相反。
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近期发布的分析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美国对华为的打压犯下了“战略错误”,不仅未能扼杀华为,反而意外地铸就了一个更强大、更独立的竞争对手,同时严重损害了美国自身的技术竞争力和经济利益。
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在于:今天的华为,与受制裁前相比,已经成为一家更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公司。数据显示:尽管面临全面封锁,华为在2024年依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地位,全球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9%不降反升,达到了34%。
与此同时,华为成功进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新兴市场,并公开宣称已经建立起“一个完全独立于美国技术的生态系统”。
这种韧性与活力从何而来?ITIF的报告指出,美国政策制定者严重低估了三个关键因素,即: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华为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今日的中国与1980年代日本的根本不同。
回顾历史,美国在19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竞争中确实取得了成功
当时,日本半导体产业曾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但美国通过301调查、100%关税和半导体协议等一系列组合拳,成功遏制了日本的发展。到了2019年,美国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已是日本的近五倍。
![]()
那时的日本作为美国盟友选择了合作,而今天的中国作为战略对手选择了全面反击。更关键的区别在于产业基础——在美日竞争时期,全球供应链相对简单,美国的单边制裁能够产生决定性影响。
而今天,全球供应链高度复杂,中国已在机器人、电子显示器、人工智能等多个战略领域快速追赶美国。这种背景下,单边出口管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华为集团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这种差异
当美国切断对华为的安卓系统授权后,华为迅速推出了自研的HarmonyOS操作系统。这个最初作为“备用计划”的系统,如今已运行在超过10亿台设备上,支持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上千种外围设备,成为挑战谷歌Android和微软Windows全球地位的新势力。
在芯片领域,华为同样展现了惊人的应变能力,该公司声称在2023年成功替代了超过13000个组件,重新设计了4000多块电路板。旗下的半导体设计子公司海思设计的7纳米芯片,通过优化HarmonyOS弥补了计算能力的不足。
华为的昇腾910C AI芯片在性能上已接近英伟达的H100,而成本仅为其60%至70%。ITIF认为:这些成就背后,是华为长达数年的“备胎计划”。
早在2012年美国众议院报告指出华为的安全风险后,该公司就开始为可能的制裁做准备。从2013年到2020年,华为的实际研发支出增长了超过三倍,增速超过了包括Alphabet、苹果和微软在内的任何竞争对手。
即使在制裁后,华为的研发强度仍维持在20%的高位,远超爱立信、诺基亚等同行。中国政府的支持同样不可忽视——报告估计,截至2019年,华为累计获得了750亿美元的国家支持,包括赠款、信贷额度、税收减免和土地补贴。
在被制裁后,华为继续从中央和地方政府获得超过300亿美元资金,用于收购和建设芯片工厂。此外,通过国家支持的收购,华为成功剥离了受影响的荣耀业务,确保了该品牌的持续运营。
而美国为这场“战略错误”付出了沉重代价
![]()
据ITIF保守估计,在2021年至2024年间,美国科技公司因对华为的出口管制损失了至少330亿美元的销售额。英特尔、高通、泰瑞达等公司的营收受到直接冲击,进而影响了它们的研发投入能力。
以半导体测试设备商泰瑞达为例,它的日本竞争对手爱德万测试因不受美国禁令限制,迅速填补了华为供应链的空缺。
结果是:爱德万测试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43%飙升至2024年的58%,而泰瑞达的份额相应下滑。更严重的是,爱德万测试的研发支出在此期间增长了约50%,而泰瑞达的实际研发投入却出现下降。
这种“损己利人”的模式在多个领域重演
当微软对华为的Windows许可证于2025年3月到期后,华为开始全面转向自研的HarmonyOS笔记本电脑,直接威胁微软的全球市场份额。类似地,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应用于至少50万辆汽车,部分分析师认为其技术甚至超越了特斯拉。
报告指出,美国政府本应将行动严格限定在基于网络安全的进口禁令范围内,而不是试图通过全面制裁来“扼杀”华为。过度扩张的制裁措施,不仅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反而激励华为加速技术自立,同时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这一案例对未来的美中科技竞争具有深远启示
美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与一个拥有14亿人口、健全工业体系、强大国家意志和先进技术基础的对手竞争,完全不同于1980年代与盟友日本的技术摩擦。试图通过单边制裁来阻止这样一个对手的技术进步,不仅效果有限,更可能适得其反。
ITIF在报告中建议,美国需要一套更现实、更精准的策略:与盟友协调行动而非单打独斗;将管制严格限定在最关键的先进技术领域;并在实施任何出口管制前,审慎评估对美国企业和技术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
华为的故事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它证明在全球化时代,试图通过封锁和制裁来遏制技术发展,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加速对手的技术自立,同时削弱自身的竞争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