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黑海造船厂的工人们都难以忘却那一场历时数月的饱和的寒冬——1992年那一个难得的冬天,当那枚由氧炔切割的火花四溅的巨锯一锯一锯地将苏联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钢铁躯干一块块地肢解开来时,人们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反思。
![]()
这座耗时四年建到40%的海上巨兽,最终拆解只用了五个月。切割下来的钢板当成废铁贱卖,连精密的蒸汽弹射器也被直接从仓库拖出,扔在船厂空地上任凭风吹雨打。港口的风沙裹着盐粒,很快让这些代表苏联顶尖科技的设备锈迹斑斑,内部机械彻底堵塞报废。
苏联海军的核航母梦始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刺痛。美国核动力舰队在加勒比海的威慑,让苏联头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对手的远洋投送能力差距。尽管军方高层曾长期将航母蔑称为“海上移动棺材”,但现实迫使他们在1973年启动“鹰计划”,代号1160工程,最初的方案直指美国“小鹰级”,满载排水量瞄准8万吨,却因技术跨度太大被迫搁浅。
苏联人转而采取渐进策略:先造“载机巡洋舰”基辅级,让雅克-38战机与反舰导弹共享甲板。这种妥协产物被西方戏称“四不像”,却是红海军走向远洋的必经之路。
![]()
转机出现在1984年。坚持“导弹万能论”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去世,航母派终于重掌话语权。
涅夫斯基设计局重启的1143.7型工程,被命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这艘巨舰设计指标惊人:长321米,标准排水量6.58万吨,满载可达7.5万吨。四台KN-3型核反应堆能提供28万轴马力,让航母以30节航速长期巡航。
最关键的突破是两具“马雅克”蒸汽弹射器——每条滑轨长90米,能用核动力产生的高压蒸汽,在3秒内将战机加速到起飞速度。这意味着苏-33舰载机可满油满弹出击,战力直逼美国尼米兹级。
然而技术路线引发内讧,苏霍伊设计局坚决反对弹射器,担心苏-27K舰载机的机体强度承受不了弹射过载,争论最终妥协: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同时保留滑跃甲板和两部弹射器,斜角甲板还预埋了未来升级空间。
![]()
1988年11月,黑海造船厂切开第一块钢板。为建造这头巨兽,船厂专门扩建了船台,新增1700吨级水平平台,甚至挖通新河道确保航母下水后能进入黑海。到1991年,船体已完工40%,核反应堆完成吊装,弹射器部件运抵仓库待命。
但历史没给苏联时间。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乌克兰宣布独立。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瞬间变成“无主之财”。乌克兰经济崩溃,俄罗斯无力接盘,黑海造船厂连工资都发不出。这时,一场国际阴谋悄然上演:挪威公司提出订购6艘商船,但需清空船台;美国废钢商趁机报价收购钢材。在双重诱惑下,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签署拆解令。工人们含泪切割自己焊接的船体,而挪威和美国公司事后纷纷违约离场。建造投入的7.8亿卢布化为乌有,仅换回少量废钢款。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蒸汽弹射器。这些精密设备若安装成功,将使苏联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弹射技术的国家。但它们被遗弃后,缸体轨道在露天迅速锈蚀,内部结构被沙尘堵塞。与此同时,黑海造船厂人才四散,苏联积累二十年的航母技术体系土崩瓦解。厂长马卡洛夫留下那句著名叹息:“要建造航母,只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存在——可现在这个国家不见了。”
![]()
如今,尼古拉耶夫的船台早已荒草丛生。偶尔有军事爱好者能在杂草中找到几段锈蚀的轨道残片,或是刻着西里尔字母的零件。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姊妹舰计划“瓦良格”号辗转成为中国辽宁舰,而红色帝国的远洋梦想,终与那些废弃的弹射器一样,沉没在黑海的风沙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