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六点,山东小城的菜市场依旧熙熙攘攘。王大妈提着篮子,准备为一家人买点晚餐用肉。摊主热情地招呼她:“新鲜牛肉,特价!”王大妈心动了,毕竟价格只要五毛钱一两,比她记忆里的肉便宜太多。
可闻着刺鼻的异味,她犹豫了:“怎么肉色这么鲜红?看着反而有点怪。”摊主忙解释,“这是刚冻出来的,放心吧!”王大妈忐忑地买了半斤,回家一尝,竟觉得肉腥味重、口感发黏,晚饭全家人都没吃下去。
![]()
看似捡到便宜,可她根本不知道,类似的“低价肉”暗藏多少健康隐患。央视315曝光:有些“黑作坊”用不合格、甚至腐败的边角废肉,经过简单漂洗、非法添加剂处理后,再高价流入市场。
成本低到每斤5毛钱,有的甚至比猪饲料还脏,令人作呕。更可怕的是,这些肉品往往流向早市、夜市和小餐馆,吃进嘴里,潜伏的风险谁又能轻视?为什么这样的“黑心肉”屡禁不绝?
它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到底如何辨别、远离“劣质肉”?答案颇为惊心,第三点更是许多人忽视的细节。
从外表上看,那些被槽点狠批的“黑心肉”,在包装、色泽上几可乱真,但它们背后藏着难以想象的卫生黑幕。央视调查显示:这些低价肉原料主要来自被废弃、变质甚至病死牲畜的边角残余。
![]()
在运输、存储环节,常常完全没有冷链或卫生保障。尤其令人震惊的是,不法商贩经常会用甲醛、防腐剂、人工色素等违规添加剂,来掩盖肉质的腐败和异味。
医学权威指出:甲醛过量摄入会损伤肝脏,增加癌症风险。202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抽检发现,市面上部分低价肉中甲醛含量竟超过国家安全标准的5-10倍。
而这些被二次加工、反复冷冻的肉类,细菌总数有时比新鲜猪肉高出8~20倍,其中有高致病性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有些更恶劣的“假牛肉”“假羊肉”,甚至用素肉、猪肉边角料,混淆成卷,喷洒色素和增香剂冒充高档肉类。不仅营养流失,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长久食用,对身体简直就是慢性中毒。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摄入劣质肉制品的群体,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上升约13%,“肝肾功能损害、免疫异常、早发高血压”等健康问题屡见不鲜。
![]()
短期偶尔吃一两次,或许问题还不明显。但有些中老年人,贪便宜、贪口感,长年累月食用这些肉制品,极易出现如下健康危机:
肠胃炎、消化道感染高发
劣质肉藏有大量腐败细菌、寄生虫卵。医学数据显示,相关病例中,超7成患者因食用来源不明的肉制品发生急性肠胃炎、腹泻、呕吐,甚至引发食物中毒入院。
增加癌症、免疫疾病发病风险
重金属、甲醛这些非法添加剂,体内长期累积,可导致肝肾损伤,感染肿瘤性疾病概率上升12%以上。有受害者因吃到染色羊肉,肝病复发,血检时发现肝酶飙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诱发心脑血管、代谢疾病
较脏的肉脂肪含量高,常含反式脂肪酸、人造防腐剂,科学统计高风险人群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增幅近17%,中老年人尤为明显。
![]()
数据显示,某些低价牛肉样品中,铅和镉的含量最高超标达2.8倍,专家检验时直言“比猪饲料还恶心”。很多人只觉得味道怪,没想到“厨房里的便宜肉”,一不小心就成了健康杀手。
央视曝光后,专业营养师和食品安全专家给出了具体防护指南,让我们每个家庭不再被“黑心肉”坑害:
买肉首选大超市,认准正规品牌与检验合格标志
大型超市、品牌连锁肉档,均有卫生检验检查。选购时要看清外观标签,合格肉品应有官方检疫章和追溯信息。
避开“价格异常低”的小摊贩
如发现肉价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流动摊位、露天小型市场,务必提高警惕。便宜莫贪心,安全最重要!
细查色泽和气味,拒绝任何怪异的肉制品
正常新鲜肉呈自然粉红或深红色,无异常光泽和气味。颜色过分鲜亮、油腻发黏有腥臭、香精味的,都极危险。切开还渗水的、黏手的坚决不要!
![]()
烹饪时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未杀死流入肠胃
对于购买来源不明的肉,一定要高温足时炖煮。最好炖得肉质变软、汤变白,才算杀菌彻底。即便如此,也不建议长期食用来路不明的肉品。
家庭健康每半年体检,及时排查隐患
特别是家中老人、孩子,若近期有吃到不明来路肉制品,应关注肝肾、血常规等健康指标变化,有不适及早求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