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们在进行太极扇表演。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们在表演太极拳。
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2025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半年来,不少中小学主动响应,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单一活动深化为系统工程。
随着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一批优秀的融合案例陆续涌现。其中,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聚·宽”教育理念为纽带,通过构建“课程—活动—文化”三位一体模式,采用常态化赛事、社团建设、校园太极文化节等创新形式,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得以更好传承,还提升了学生们的体质健康。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访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了解该校在调动学生学习太极课程积极性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以及在校园传统文化营造层面的具体举措。
太极入课
打破传统体育边界
“起势,云手,推掌……”每逢太极课时,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操场上,就有百余名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练习太极,这一传统运动正悄然改变着该校体育生态。
“过去体能课以跑步、打球为主,难以覆盖所有学生的兴趣点和个人特点。现在太极的柔中带刚,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体育教研组长张天奇介绍道,“自2023年起将太极课程系统化,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分级教学内容,从基础动作到套路演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初二学生赵爱多曾是体能课的“困难户”。“跑步总喘不上气,篮球也打不好,每次上课都躲在后面。”她回忆说,“最初学校将太极纳入体能课范畴时,自己满心抵触,觉得动作缓慢,更适合老年人,对年轻人提升体能作用不大。”
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赵爱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太极的呼吸调节和动作配合,让我逐渐找到了节奏。”她说。
一年后,赵爱多的耐力测试成绩优秀,肺活量也显著提升。更让她意外的是,在参与太极队训练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运动与学习的相通之处。现在放学后一有空,她都会和同学一起练习,一起探讨太极中蕴含的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思维对学习的启发。
学生身体的显著变化还体现在数据上。据校方统计,实施太极课程一段时间,学生耐力测试优秀率提升18%,肺活量平均提高300毫升,脊柱侧弯等体态问题发生率下降12%。“太极的呼吸调节与动作配合,对改善青少年体质有独特作用。”初二年级主任安勐颍表示,“而且从学习专注度来说,经过一段时间太极课程的练习,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减少走神、开小差的情况,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今年下半年,学校同时开设武术选修课,构建起‘1(太极)+X(武术选修)’的课程体系,覆盖全校60%的学生。”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副校长陆文喜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课程不是简单叠加传统文化元素,而是通过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哲学思维。”
赛事与社团
让文化“活”起来
如果说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根基,那么活动则是文化浸润的土壤。在2025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启动的契机引领下,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常态化赛事和社团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不久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在方庄校区举办了“太极名家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特邀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武术八段杜德平,全国武术冠军、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武英级)杨绍斌,以及中国大成拳第四代传承人邢强,共同开展太极文化大讲堂。
活动现场,名家们讲解投入,学校师生全神贯注倾听。其间,初二年级学生带来了太极拳、太极扇表演。
据悉,这些同学的前期排练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大家动作不齐,有人想放弃,觉得“反正又不是考试”。得知同学们的心态后,班主任李孛表示:“传统文化不是应付任务,而是内心的认同。”她组织班级开展讨论,分享太极背后的哲学思想。渐渐地,学生们从“应付”变为“较劲”,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加练。最终,这段太极拳和太极扇在学校首演取得成功,并激发了更多同学的参与热情。大家也通过此次活动,真正理解了“内外兼修”的传统文化内涵。
为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学校成立“武术社”,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指导,目前已有50余名学生加入。社团成员不仅在区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更走出校园,在社区、养老院开展公益活动。“学生们的自信和责任感,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该校体育老师张磊说。
从校园到社会的
育人辐射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围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已超越一所学校的边界,形成对家庭、社区乃至教育行业的辐射效应。
在家庭层面,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得以重塑。“孩子回家会主动教我太极,还说‘妈妈,你腰要直,呼吸要慢’。”家长王女士的经历便是典型例证。起初,她对太极并不感兴趣,但孩子的坚持让她逐渐改变。“有一次我腰疼,孩子教我做‘云手’,说能缓解疼痛。没想到真的有用!”现在,王女士每周都会和孩子一起练习太极,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据校方此前调查,大多数家长认可太极课程对亲子沟通起到的促进作用,认为“孩子更懂得尊重长辈,情绪也更稳定”。
社会层面,学校的实践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2024年5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受邀在教育部“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其“三位一体”模式被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手册》。目前,山东、宁夏等地12所中小学已借鉴该模式开展试点。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李金栋引用陶行知的话总结道,“我们通过太极这样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温度,在体验中理解生命的价值。这种让人内心感到温暖的改变,比任何数据都更珍贵。我每次看到学生在操场上缓缓推掌时,就深刻觉得他们练习的不仅是动作,更是在与千年文化对话。这场静默的教育革命,没有口号,没有形式主义,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时代之问——传统文化如何真正滋养下一代?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一张张专注的面孔、一个个舒展的身姿,以及那句‘妈妈,我教你太极’的温暖话语中。”
李金栋认为,太极作为传统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更能在练习过程中提升其气质修养,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稳。这种平和的心境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与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未来3到5年内,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开设新的武术类项目,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助力学生实现体魄与精神的全面发展。同时,组建校级太极与武术队伍,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传统武术比赛,并走出校园进行表演交流,以此推动“体教融合”特色发展,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促进传统文化理念更广泛地传播。(张天奇、张磊对本文亦有贡献,图片由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提供)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