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卒中发病人数正迅猛增加。日前,武汉大学宇传华教授团队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年数据的最新研究描绘了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30年变迁轨迹,并预测了至2040年的发展趋势。
![]()
研究发现,1990年至2021年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发病人数增加了201.13%,这一增速远超全球27.05%的平均水平。即使剔除人口老龄化因素,消除不同群体年龄结构差异的影响,其发病率仍攀升了35.72%,而全球平均发病率却呈下降趋势。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以突发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1年卒中已是全球第三大致死和致残原因。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卒中死亡人数达219万,造成459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其中,伤残调整寿命年是衡量疾病总体负担的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早死和残疾导致的健康生命年损失。
10月2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中国卒中疾病负担呈现出明显的“三重挑战”特征:缺血性卒中激增、性别差异显著和疾病负担向残疾转移。
上述研究预测,到204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将持续攀升。男性卒中负担显著高于女性,中国男性终生卒中风险高达41.1%,女性为36.7%。这与男性更高的吸烟率、饮酒率等风险行为密切相关。
据GBD研究,疾病负担正从“致命”向“致残”转变,上述研究发现,1990年~2021年,中国卒中早亡损失生命年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比值从20.13降至9.48,这一比值的下降意味着卒中不再像过去那样致命,但导致残疾的比例增加了。
这一趋势背后,是我国急性卒中抢救水平提升的结果,越来越多卒中患者得以存活,却需长期面对残疾困扰。
从风险因素来看,研究发现,30年间,中国卒中主要风险因素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五大风险因素为高收缩压、固体燃料家庭空气污染、吸烟、高钠饮食、环境颗粒物污染。到2021年,五大风险因素变为高收缩压、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高钠饮食、高坏胆固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指出,高血压(高收缩压)始终是卒中第一大风险因素,而代谢因素在中国卒中疾病负担中的贡献日益突出。此外,高体重指数(BMI)导致的缺血性卒中疾病负担也显著上升。
面对严峻的卒中防治形势,张海澄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控策略。
筑牢防线,前端预防是关键建议通过控烟、全民减盐和高血压管理等公共卫生政策,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
管好源头,血压管控是核心加强高血压筛查与管理至关重要,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遵医嘱服药,并通过减盐、运动等方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
关注年轻群体,趋势变化需警惕青年卒中人群要得到特别关注,建议青年群体戒烟限酒、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定期测量血压,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熬夜,以降低卒中风险。
抢抓黄金窗口,急救效率是保障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全力争取在发病4.5小时内的“黄金治疗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最大限度降低残疾风险。
建强康复网络,长期支持不可少建立完善的社区康复网络,能为越来越多的卒中存活者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可能面临的长期残疾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