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个数学家,早年就出去留学了。
父亲杨武之1896年生人,从小靠舅舅拉扯大,初中毕业后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数理,1923年考上公费留学,去美国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学念书。
1928年拿了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是中国人里头第一个在美国搞到数学博士的。回国后,他先在厦门大学教书,不久调到清华大学当数学系教授,一辈子钻研数论和代数几何,教了不少学生。
![]()
杨振宁小时候跟爸妈住清华园,1929年全家搬进去,那地方环境好,邻居里有邓以蛰一家,也安徽人,杨武之和邓以蛰很快就成了哥们。
杨振宁七岁那年认识邓稼先,五岁的小邓,两人从小玩到大,一起上崇德中学,后来又都考上西南联大。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但两人聊物理数学总能聊到一块。
抗日战争打起来,杨家到处搬家,从北京到合肥老家,再到汉口、武昌,最后落脚昆明,杨武之在西南联大继续教书,杨振宁上昆华中学。
![]()
那时候杨振宁英语溜得飞起,爱看科学书,1938年以高二身份考上西南联大,本科跟吴大猷学原子物理,1944年拿硕士。
1945年,杨振宁靠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留学,实际1946年才到芝加哥大学,跟爱德华·泰勒念博士,1948年毕业。
之后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在那认识杜致礼,两人结婚生孩子。
![]()
邓稼先1948年也去美国普渡大学念物理,1950年毕业第九天就回国了,杨振宁送他上飞机。
邓稼先回国后搞核物理,杨振宁留在美国,继续研究,跟爱因斯坦聊过几次天。那时候杨振宁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成了国际名人。
但国内缺人才,杨武之特别想儿子回来。1950年朝鲜战争,美国不让华裔博士回中国,杨振宁的计划泡汤了。他在美国安家,研究顺风顺水,渐渐就不想动了。
![]()
1964年3月23日,他正式入美国籍,这事让他爸杨武之心碎。杨武之觉得儿子抛弃故土,对美国敌视中国那套政策不满,杨振宁则说这是为研究着想,俩人想法对不上。
杨武之到1973年5月15日去世,都没原谅儿子这事,杨振宁后来回忆,说爸临终还带着遗憾。
这中间,杨武之劝过三次。第一次1957年,杨振宁去瑞士日内瓦工作,那跟中国建交了,他联系爸妈来团聚,杨武之写信给周恩来,获准去。
![]()
杨武之带老婆罗孟华,经苏联、捷克到达日内瓦,杨振宁从美国赶来,一家住俩月。杨武之跟儿子讲中国情况,希望他回来搞研究,杨振宁没答应,说中国条件不行,研究会卡壳。
杨武之没灰心,1960年又去日内瓦,杨武之再劝,讲中国需要人才,杨振宁还是摇头,说学术项目正关键。
1962年,杨武之第三次去日内瓦,杨振宁又在那工作,杨武之谈中国建设,杨振宁提家庭和研究压力,三次都劝不动,杨振宁拒绝了。
![]()
杨武之劝不动,父子关系闹僵,杨振宁后来在美国继续干,1965年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教授,管物理研究所,到1999年退休。
他跟李政道合作过不少论文,影响大,但两人后来闹翻,1986年分道扬镳。李政道回国早,杨振宁1971年才第一次回国探望父母,顺便访大学和老师。
1972年杨武之病重,杨振宁第二次回国,到北京看父亲,杨武之没提国籍事,就聊家常,但杨振宁觉得父亲眼神里有怨气。
![]()
1973年杨武之走了,杨振宁参加追悼,杨武之没宽恕他。杨振宁在美国待着,但没断跟中国的联系。1971年后,他推动中美科技交流,来中国讲课,帮建实验室。
2003年杜致礼去世,杨振宁2004年回清华全职当教授,把家安在清华园,叫“归根居”,缅怀爸和邓稼先。邓稼先在1986年去世,杨振宁之后常提他俩的友情。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2017年2月转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教书育人,发表论文,设基金帮年轻人搞研究。
![]()
老一辈重国家,年轻人看机会。杨振宁不是坏人,杨武之也不是顽固,两人立场不同。杨振宁晚年行动,证明他没忘根,杨武之要是活着,或许会谅解。
时代变迁,科学家流动正常,但亲情遗憾永存。父子这坎过不去。很多人学杨振宁,搞科研回国,杨武之的劝说影响远。
杨武之代表传统,杨振宁现代选择,俩人都没错。
![]()
参考资料:
1、杨振宁称多半父母没有我的父亲聪明 新浪财经 2025-10-21
2、杨振宁:父亲直到临终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中国新闻网 2017-02/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