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博物馆里一件件古物,和遗址有什么区别?”10月30日,在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分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向听众们抛出了这样的疑问,然后开始了他题为《城里城外——公众参与考古科研的现象与反思》的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遗址是历史上许许多多人,花费了长时间创造的作品。当人们回顾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发展道路时,遗址、古物均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如今,随着公共考古的发展,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鉴赏单件的器物,对于遗址的关注度有很大提升。通过遗址了解历史、解读历史,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手段,也是公众考古发展路途中的重要变化。
“现在,考古从业者越来越多,公众关心考古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会后,唐际根接受记者采访时展开介绍,他认为,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考古成果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公众除了关心文物、欣赏文物,还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兴趣,于是,他们走向田野认识遗址。
然而,从中国考古实践来看,公众参与考古后,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比如,现在出现的一些关于曹操墓真伪、三星堆来源的争论,都是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之间信息不匹配而出现。”唐际根说,因此,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中,如果行业的人只是告诉大家结论,那远远不够。
对此,唐际根认为,作为业内人员,首先应尊重公众,尊重其参与的权利。“最好形成里外配合,共同参与。”另外,业内人员在传播专业知识时,需要保持客观、远离情绪,重在分享获取知识的过程。对于公众而言,也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知识、尊重专业。“专业人士天然的占有更多资料,拥有更多专业技能和独有的科研手段。”唐际根说,希望通过如此实践,在城里城外,公众和专业人士能够相互配合,在考古科研、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共同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