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其中第六、七、八三卷收录了王羲之近百件法帖,但是它们“多而不精,广而失真”,有些“一眼假”的伪帖也不加以选择的收了进来,误导了后世的临摹者,所以饱受诟病。
![]()
同样是王氏法帖合集,有一部经典就远比《淳化阁帖》更可信、更精良,摹刻也更为到位,此作便是《澄清堂帖》。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曾命大臣寻找王羲之真迹,最终找到了60余件,经过他亲自鉴定、挑选以及内府的钩摹、镌刻、拓印,最终有了此作。
![]()
后来,南唐被灭,内府珍宝尽数运往汴梁,《澄清堂帖》也在其中,太祖赵匡胤深爱此作,不仅时常临习,还另外拓印了数本,并要求将原拓殉葬。太宗编修《淳化阁帖》时,也以《澄清堂帖》为母本。
![]()
北宋末年,太祖永昌陵被盗,此作流出,被收藏家施宿所得,进行了重裱、修复,由于这一系列工作是在澄清堂内完成的,所以得名《澄清堂帖》。此后,这部作品递藏有序,曾归项元汴、王文治、翁方纲、何绍基、赵之谦、潘奕隽、利荣森等人所有。
![]()
1970年代,利荣森将它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至今存于该校,是“北山十宝”之首。《澄清堂帖》罕见且珍贵,这部初拓版至少9成的书家没有见过。对于学习王羲之行、草笔法的书友,此作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比《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阁帖》更耐学也更值得学习。
![]()
此作为纸本册页,共43折、86页,每页纵约34.5厘米、横约20厘米,总长度超过16米,总计2000余字。王文治将它与《淳化阁》《大观帖》相对比,称赞它“真世间稀有之宝!”还认为魏晋笔法就靠它才传承下来:“毫芒飞动,使转纵横,晋人神韵,赖此以传。”
![]()
何绍基则认为它比各类丛帖都要精彩:“于淳化、大观、绛、潭、太清楼诸拓为远胜也。”《澄清堂帖》字口清晰,笔痕细腻,细节纤毫毕现,笔画圆劲饱满,无丝毫的孱弱;结字灵动自然,绞转连带、轻重徐疾,均还原到位。不夸张地说,《澄清堂帖》克服了所有缺点,是一部书圣笔法的“大全”。
![]()
我们经过多方努力,将《澄清堂帖》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等大复刻, 并添加逐行释文对应,特地标注出每一帖帖名,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