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主题为“太极同源,以拳会友”的两岸太极拳交流活动在闵行莘庄工业区文体中心举办。20位台湾太极名家跨越海峡,与20余位大陆太极界同仁齐聚一堂,以拳为媒、以武会友,在座谈论道与展演献艺间,让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在“双向奔赴”中愈发醇厚。
话同源之根 探传承新路
“两岸太极本就同源,一交流就有默契。”在上午的座谈会上,莘庄工业区台联分会会长、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王鸿义的一句话,道出了在场两岸名家的共同心声。这位拥有60年“拳龄”的老拳师,既是太极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两岸太极交流的“摆渡人”——他的女儿在台湾,多年来他频繁奔走于海峡两岸,不仅多次赴台讲学、参与当地太极活动,更在闵行本土为园区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社区居民义务传授太极拳法。
座谈会上,两岸名家围绕太极拳展开了一场“掏心窝子”的对话:从个人初学太极时的难忘经历,到多年教学推广中遇到的故事;从杨氏、陈氏等流派传承发展的脉络,到太极拳“以柔克刚”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科学价值;更有对未来两岸太极交流的畅想。
![]()
“7月份的‘上海闵行·台湾月’活动后,许多台湾同胞都觉得氛围很好,所以有了这次台湾民间的主动邀约。”闵行区台办副主任王麟介绍。此次台湾参访团还吸纳了台北以外多个县市的太极爱好者,“以拳会友不只是武术交流,更是让两岸同胞越走越近、心越贴越紧的好方式。”
台湾太极拳参访团团长赵烈俭是闵行的“老熟人”,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来交流了。“虽然南北相隔,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聚在一起,看看彼此又有了什么成长,就像一家人一样。”他提到,自己在台湾已组织了十一届太极拳比赛,把国标舞、乐器表演融入赛事,甚至开小型演唱会,就是想打破“太极拳是老人拳”的刻板印象。“之前来交流,看到大陆的太极球表演,这样的创意融合给了我很多启发。”赵烈俭说,未来他希望带更多台湾年轻人来闵行,“亲眼看看、亲手切磋,才能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和大陆的发展”。

展流派之美 融两岸之心
午后的展演现场,沪台两地的太极爱好者身着飘逸的练功服,在舒缓的古典音乐中缓缓起势:杨氏太极拳的圆活连贯、陈氏太极拳的刚劲有力、和式太极拳的灵动洒脱,再加上太极剑、太极气功与太极推手,不同流派的技艺轮番登场。
![]()
来自台北的武术老师李菊芬,带来了一段传统杨家太极拳表演。“我在台湾多地教拳,接下来还想走进高中社团,像撒种子一样,让武术在更多人心里扎根。”李菊芬说,当天上午王建骐老师分享的“有心的练拳,无心的成功”,让她深受触动,“看到大陆名家‘发于涌泉’的内功,我更明白‘传承’两个字的重量”。她还提到,自己身边坚持练太极的人,都有一个特质——深爱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练的是拳,更是文化,它们本来就融合在一起”。
来自上海的太极爱好者陈博在台上表演了一段柔克斋陈式太极拳。坐在台下时,他不时为精彩招式鼓掌。“特别感谢闵行区搭建这个平台,让我们能和台湾拳友面对面交流。”陈博说,他从台湾拳友的招式里,看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武术的影子,“这些都是中华武术的血脉,从来没有分开过”。
![]()
“大陆拳师功力扎实,台湾拳友对理论钻研得更加深入,”经过多次交流,王鸿义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在他看来,未来应该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让两岸在太极拳的“术”与“学”上互补提高,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
近年来,莘庄工业区联合区台办、区台联开展了数场沪台太极文化交流活动,两岸民众、太极爱好者等热烈参与,体现了两岸人民对太极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而太极文化交流只是沪台两地文化互动的一个缩影,两地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比如连续十年的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展,多次举办的两岸青年文创论坛和企业家论坛等。

记者:黄思谊(见习)
摄影:黄宇轩 朱斯蕤
初审:方佳璐
复审:方雨斌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