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一篇刊登在《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引起了注意,资深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直指特朗普的对外政策“反复无常”“毫无章法”,并警告美国正在全球体系变成一个“掠夺者”。
他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击中了美国外交信誉的痛点,而美国,还是那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吗?
![]()
行事反复,盟友难安
要理解弗里德曼的那番话,得从特朗普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说起,他的行事方式,一直带着很强的个人色彩,说变就变,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对内鼓动“美国优先”,对外则频繁“翻旧账”,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一律用交易思维来处理关系。
他在处理俄乌冲突问题上的态度就很典型,前脚可能还在社交媒体上声援乌克兰,后脚就在集会上放话说不给钱就不管。
![]()
这种操作让乌克兰非常被动,也让欧洲国家感到不安,北约内部不少成员国都开始怀疑,美国还能不能算是个靠得住的领导者。
很多国家开始考虑“备胎计划”,不再把美国当成唯一依赖的对象。而在贸易政策上,特朗普更是频繁挥舞关税大棒。
对加拿大、墨西哥、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曾下重手,加税的理由五花八门,有时候是为了保护所谓的“本国工人”,有时候则是为了给谈判加码。
![]()
但问题是,他的关税政策像过山车一样,说加就加,说撤就撤,这种“朝令夕改”的节奏,让市场和企业无所适从。
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不只是让外部国家不满,美国国内也吃了不少苦头。
物价持续上涨、企业投资信心下降、产业链转移风险增加……这些问题是特朗普这类政策折腾出来的后果。
![]()
弗里德曼在评论中警告说,特朗普对外政策的混乱,正在让美国逐步失去信任,而信任一旦丧失,要想重新建立,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特朗普的这些操作,到底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个人政治目的?从他频繁针对政治对手、刻意设置对立议题的方式来看,这个问题恐怕不是无的放矢。
损人不利己的老套路
特朗普始终延续那一套“美国优先”,他上任不久后就开始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理由是要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
![]()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种做法非但没让制造业全面回流,反而引发了一连串“反噬效应”。
比如,美国国内的制造企业,在面对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同时,出口也受到了限制,这种两头受压的局面,让不少企业不得不缩减生产,甚至外迁避险。
曾经被视作特朗普政策“受益者”的老工业州,逐渐开始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
更别说普通消费者了,家用电器、食品、衣物等商品价格上涨,生活成本增加,这些都是现实里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变化。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状况也越来越紧张,为了对冲通胀,美联储不得不持续维持高利率政策,这本就让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可高利率下的政府债务利息压力也越来越大,财政赤字像雪球一样滚大。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钱越来越难借、利息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
而美国的贸易对手也没有坐以待毙,欧盟对美国产品加征反制关税,中国则在关键矿产出口上实施了新的限制措施。
这些措施让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开始变得尴尬。
特朗普原本想通过关税手段“逼别人就范”,结果却是各国纷纷另起炉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想通过单边压力赢得全球话语权的算盘,打得并不顺。
![]()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美国到底是在建立合作规则,还是在试图主导一场新的“零和游戏”?
弗里德曼把这种趋势称为“掠夺式转变”,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清醒判断。
中国的应对策略
在特朗普接连施压的这些年里,中国并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调整了节奏和策略,走出了一条“换道超车”的路。
![]()
面对技术封锁和贸易施压,中国不是一味硬顶,而是转向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两条路线并行推进。
科技领域的突破是最明显的,从5G通信、芯片制造,到量子通信、空间技术,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像华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企业,不再只是跟着别人跑,而是开始在一些领域起到引领作用。这些进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外部压力下反而激发了更大的研发动力。
![]()
与此同时,中国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单一市场,而是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拓宽外部通道。
从中欧班列的密集运行,到东南亚高铁项目的落地,再到中亚、非洲港口的深度合作,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不依赖单一国家的全球经贸网络。
在当前全球供应链逐渐分化的背景下,这种战略布局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非洲、拉美等多个经济体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说明中国并没有被孤立,反而在不断扩大朋友圈。
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也让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区域规则制定的重要一方。
外交层面,中国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对话、合作寻求共识。
![]()
无论是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还是与欧盟的经贸沟通,中国始终在努力稳定外部环境,不轻易挑起矛盾、不主动制造冲突。
这种“稳中求进”的姿态,与美国一些政治人物的“高压破局”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些年中国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停步,反而在多方面实现了结构性突破。这种应对方式,不仅稳住了自身的发展节奏,也逐渐赢得了更多国家的理解和合作意愿。
![]()
结语
弗里德曼的那篇评论,其实不只是批评特朗普,更是对当下国际格局变化的一种深刻反思。
美国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掠夺式”的对外交往方式,最终可能会失去它过去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战略优势,靠威胁和施压维系的国际关系,是无法长久的。
而中国的选择,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压力中寻找转机,这种方式更具可持续性。
![]()
在全球多极化、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再取决于它有多少武器、多少话语权,而是看它能不能提供可合作、可持续的发展方案。
美国是否真的转变成了“掠夺者”,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美国说了算”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一个大国的安排。
参考资料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应警惕“美国转变成掠夺者” 2025-03-16 参考消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