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暗河传》最新一集,我坐在沙发上愣了十分钟。
不是因为剧情太炸,而是因为——龚俊的表演又一次让我出戏了。
不是说他不帅,也不是黑粉攻击。作为一个追了他从《山河令》到《暗河传》的老粉,我其实一直希望他能突破‘花瓶’标签。可现实是:他的演技,十年如一日地停留在‘情绪靠吼、感动靠泪、深情靠眨眼’的初级阶段。
更讽刺的是,这部剧里和他对戏的老戏骨一句台词没说完,眼底的情绪已经翻涌三重——而他还在努力瞪大眼睛,试图用‘用力过猛’来证明自己在演戏。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刷到的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演员,连‘惊讶’都演不像了?
![]()
1. 演技不是表情包,而是情绪的精准控制
我们来看一组对比:
宋茜在《下一站是幸福》里听到男主表白时,第一反应是瞳孔地震+眉毛飞起+嘴巴微张——标准的偶像剧式‘震惊’,但像极了被P过的表情包。
而梁朝伟在《无间道》里听到黄秋生坠楼时,只是微微一顿,眼神空了一下,手指轻轻颤抖。没有嘶吼,没有眼泪,但观众的心却被狠狠揪住。
这才是真正的演技:不是把情绪写在脸上,而是让情绪从心里渗出来。
可如今太多流量演员误解了‘演技’。他们以为哭就是悲伤,吼就是愤怒,瞪眼就是震惊。殊不知,观众早就不买账了。
![]()
2.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看得懂‘真’与‘假’
《暗河传》里有一场戏,龚俊饰演的角色得知师父被害,本该是悲痛欲绝。结果呢?他先是仰头45度角,然后眼泪像开了闸一样哗哗流,最后配上一段撕心裂肺的呐喊。
乍一看很‘投入’,细品却像极了短视频平台上的‘情感博主’——情绪饱满,但空洞无物。
反观剧中另一位配角,只用了一个低头沉默、手握成拳、指甲掐进掌心的动作,就把压抑的悲愤演得入木三分。
观众会骗吗?不会。他们可能说不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什么,但他们能感受到:谁在‘演’,谁在‘装’。
就像一位网友说得扎心:‘我看剧不是为了欣赏五官,而是想被故事打动。如果演员连基本的情绪传递都做不到,那我为什么不直接看小说?’
![]()
3. 流量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演员?
有人说,龚俊已经是顶流了,何必苛求演技?
可问题是:顶流的身份不该成为演技停滞的保护伞。
杨紫从童星转型,靠的是不断接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在剧组里跟老戏骨偷师学艺;张一山为了演好《余罪》,直接去派出所体验生活三个月。
而有些演员呢?拍戏靠替身,对口型,NG十几次还找不到情绪支点。粉丝却还在洗地:‘他已经很努力了’‘你们不懂偶像的压力’。
努力≠有效。压力≠成果。观众要的不是‘看起来很拼’,而是‘真的演得好’。
更何况,当一个演员拿着千万片酬,占据黄金档资源时,他就有责任对得起这份回报。
![]()
4. 给年轻演员的三点建议
第一,放下‘我是主角’的执念。 很多流量演员一出场就自带BGM,走路带风,仿佛全世界都在看他。但真实的生活里,没有人会这样活着。试着演一个‘普通人’,哪怕只是便利店店员、地铁乘客,也能练出细腻的观察力。
第二,学会‘收着演’。 情绪不是越强烈越好。真正的高级感,是克制。一个眼神、一次停顿、一声轻叹,往往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
第三,回到表演的原点——体验生活。 不要去背‘情绪模板’,而是去感受真实的人类情感。去菜市场听大妈吵架,去医院陪护病人,去深夜食堂看人喝闷酒。这些经历,远比演技培训班有用。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反对偶像出身的演员,但我们反对‘只有偶像,没有演员’。
观众愿意给机会,但不会无限包容。
如果你还想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那就请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用热搜和通稿。
毕竟,荧幕前的我们,只想看到‘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精致的木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