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天才叙事”里,王垠是个异数——他凭天赋敲开清华、康奈尔等顶尖学府的大门,却一次次亲手砸烂门票;
他能让谷歌、微软、英特尔争相伸出橄榄枝,却把这些巨头骂成“不值得效力”的地方,一生都在和既定规则死磕,活成了别人眼里“狂得没边”的异类。
![]()
不按剧本生长的求知者
王垠的成长轨迹,从童年起就偏离了父母设定的轨道。作为教师家庭的孩子,母亲常拿着父亲教出的清华学生照片,将“考入清华”的目标灌输给年幼的他。但彼时的王垠,注意力全被家门口空地上的蚂蚁吸引,常常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用触须交流,浑然忘记作业任务。为了找到蚁后的踪迹,他甚至悄悄往地面浇水直到渗水,即便遭到母亲责骂,也难改对自然观察的痴迷。
母亲试图通过书法、绘画培养他的“雅趣”,王垠却对物理表现出近乎偏执的热爱。每学期开学前,他总会提前找齐物理课本,把书中所有实验逐一完成,还带着孩童的得意宣称“鲁迅有百草园,我有我的实验田”。这种对感兴趣事物全情投入、对不认可之事全然排斥的特质,在他年少时已显露无遗,为日后对抗僵化环境埋下伏笔。
![]()
1997年,王垠以差2分错过清华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刚入学时,系里老师便坦诚学校教学内容的滞后——当外界已普遍使用C++语言时,课堂上讲授的还是陈旧的Pascal语言。
同学们争相啃读“编程圣经”,将比尔盖茨视为偶像,王垠却在接触到Linux系统后,彻底摆脱了课堂的束缚。他觉得课本内容如同“大型考古现场”,全是过时知识,干脆整个学期缺席课堂,连计算机等级考试都不屑参加。
![]()
这种“放纵”并未影响他的学业表现。期末考试时,没有划重点、未听一节课的王垠,每门课程都取得80多分的成绩。同学们从最初的质疑变成无奈的认可,“怪才”的称号在系里流传开来。王垠并未因这份天赋自满,他心中始终揣着未圆的清华梦,默默计划着通过考研进入这所顶尖学府。
梦想牢笼中的决裂
2000年前后,王垠凭借优异表现通过“直博”面试,终于踏入清华园。这个他从小听闻、高考失之交臂的地方,本应是梦想成真的殿堂,却逐渐成为他眼中的“精神牢笼”。入学不久,王垠便发现清华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四川大学并无本质区别,老师仍靠突击点名留住学生,考试前同学们会突然消失,扎堆进行考前恶补,这种应试氛围让他倍感不适。
![]()
更让他压抑的是科研环境的僵化。王垠曾提出选修法语,却被导师以“怕你考不过”为由拒绝。后来他才逐渐明白,导师的真实顾虑是“担心学生眼界开阔后,不愿留在实验室当廉价劳动力”。在学术研究中,他目睹大量论文只是“炒冷饭”式的拼凑,在他人成果基础上简单修改便发表。
而当他凭借一项研究获得某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学校发布喜报宣称“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时,王垠却公开直言“这个会议水准低下,美国人投来最差的论文,只是为了借会议机会去希腊旅游”。
![]()
2005年,矛盾终于爆发。在导师办公室,面对“不专注实验室工作就收回补助”的训斥,王垠平静地说了句“再见”,随后递交了退学申请,成为清华史上首位主动退学的在读博士。退学后,他写下1.7万字长文《清华梦的粉碎》,直白控诉:“在清华的5年,我像戴着枷锁的囚犯,纯粹是浪费青春。”这篇文章在学术圈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他不知感恩,也有人认可他敢于直言的勇气。
对博士学位的彻底告别
清华退学后,王垠将希望寄托在海外教育体系,认为跨出国门就能找到科研自由。2006年,他成功考入全美排名第六的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然而现实再次让他失望。在康奈尔,课堂同样充斥着应试压力,学生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分配大量重复性工作,学术探索的乐趣被消磨殆尽。仅仅就读数月,王垠便写下《Cornell感受》一文,清晰阐述自己的不满,随后果断退学。
![]()
同年,不甘心的王垠再次考入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试图重新寻找学术理想。他投入四年时间深耕研究,却发现美国高等教育同样难逃“商业性应试”的桎梏,潜心科研的环境并不存在。2010年,他发表《对博士学位说永别》一文,正式宣告与学术界决裂。“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能让我安心读完博士,”他后来在访谈中坦言,“学术圈的功利化让研究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这段横跨中外的求学经历,让王垠彻底放弃了对体制内学术路径的幻想。他带着对科研本质的理解和扎实的技术能力,转身踏入科技行业,却未料职场同样充斥着他无法接受的规则。
![]()
与巨头的三次决裂
凭借清华、康奈尔等名校的求学经历和扎实的技术功底,王垠刚进入职场就获得谷歌的青睐。入职后,他直接参与核心项目研发,很快展现出过人的编程能力。在项目推进中,他与负责人因技术路径产生分歧,拒绝接受团队既定方案,独自完成了Python检索模块的开发。令人惊叹的是,多年后谷歌的该项目仍在使用他当年编写的代码。
技术上的成功并未让王垠留在谷歌。他公开表示“谷歌给我的工资,连我写的软件都买不起,让他们捡了便宜”,一番直言后毅然跳槽至微软。在微软,王垠本想大展拳脚,却发现公司存在“压工资、搞霸王条款”等问题,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严重不符。他再次选择直接表达不满后离职,这次的“任性”让微软发出全球封杀令——禁止他加入微软及旗下所有子公司、合资企业。
![]()
英特尔成为第三个向王垠抛出橄榄枝的科技巨头,看中的正是他在谷歌项目中展现的技术实力。但这段合作同样未能长久,2019年,王垠因不满公司管理模式和工作环境再次离职,临走前留下一句震动行业的话:“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值得我跟他们工作。”三次与巨头的决裂,让他彻底成为科技行业的“异类”,却也坚守了自己对职业尊严的底线。
归于平静: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
如今的王垠,早已褪去当年的舆论热度。他删掉了过去发表的《清华梦的粉碎》《对博士学位说永别》等争议性文章,搭建了个人网站,偶尔在上面分享编程经验和生活感悟。曾经“建立世界最高水准教育机构”的宏大愿景,不再被他提及;与科技巨头的较劲,也成了过往云烟。
![]()
外界对他的评价始终两极分化。有人惋惜他的天赋,认为若能在学术圈或企业内安分发展,早已成为行业顶尖人物;也有人认可他的清醒,觉得在功利化的环境中,敢于拒绝不喜欢的生活方式,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真实。这些评价从未影响王垠的选择,就像他童年时不顾母亲责骂也要观察蚂蚁,少年时无视课堂纪律也要钻研Linux,成年后拒绝妥协于学术和职场规则一样。
从四川教师家庭的孩子,到清华退学的博士,再到被微软封杀的工程师,王垠的人生轨迹从未遵循过外界的期待。他的“狂”,从来不是刻意标榜的姿态,而是对“喜欢”与“自由”的极致坚守。这种选择无关对错,只关乎自我意志的实现——正如他始终践行的那样,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是最合理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