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加勒比海上,有一座“蚂蚁窝”一般的小岛,1200人挤在只有1.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顶多就是一个半足球场大。没有警察、没有监狱、没有法院,连婚姻都没有法律约束。
但这里却鲜有犯罪,更不可思议的是,岛上居民人均寿命高达85-90岁,岛上还有百岁老人。外人看去,这里像是人类的“极限生存实验场”,但岛民却把这里过得安稳自在。它就是哥伦比亚圣贝纳尔多群岛上的圣克鲁斯岛。
![]()
圣克鲁斯岛的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放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跟香港比,人口密度高了10倍。每平方公里6.8万人。岛上只有97到115间房,平均每户四五个人,几乎都是阿非裔哥伦比亚渔民的后代。走在岛上,两分钟能从头走到尾,别说汽车摩托,连自行车都没地儿骑,所有人都靠走。
这里房子是“叠罗汉”盖起来的,土地用完了就往上添一层。没有院子,没有花园,窗外就是邻居,大家都习惯了“肩并肩、背贴背”地生活。拥挤是常态,但岛民很少抱怨。你问他们想不想搬?他们只会说:“这里是祖业,我们以海为家,挤一点又怎样?”
![]()
圣克鲁斯岛的历史,说起来一点都不浪漫。150多年前,这里不过是加勒比海上一块没啥用的礁石,连沙滩、红树林都没有。
最早的渔民是在海上遇到风暴时来避险。结果一上岛才发现,这地方连蚊子都没有——因为没淡水、没湿地,蚊子根本没法繁殖。对于饱受蚊虫困扰的渔民来说,这简直是世外桃源。
于是,渔民们一点点用海贝壳、椰子壳、树干、沙子甚至垃圾把礁石填大,慢慢建出能住人的地盘。岛中央有个水泥十字架,是潮水冲上来的,成了岛上的地标。岛名“圣克鲁斯”,就是“十字架”的意思。
![]()
19世纪末,只有几十户渔民家庭在这里落脚。靠着周边丰富的渔业资源,人口慢慢增加。到了1960年代,岛上已经住了500人,土地不够了,房子就开始“向天要地”。岛民子女长大后几乎都留在岛上,继续捕鱼。到了今天,1200人世世代代住在这块小岛上,没发生过大规模搬迁。
2013年,岛民还自发搞起了“社区理事会”,管理水电、调解邻里纠纷。虽然行政上归哥伦比亚博利瓦尔省管,偶尔有海军巡逻,但这里的日常完全靠自管自理。
![]()
在圣克鲁斯岛,空间就是奢侈品。岛上没有什么道路,只有四条主路,最宽的路也不过两米。岛民出门全靠步行,连小孩都能独自“环岛旅行”。房子密密麻麻,生活和邻居完全“零距离”——谁家做饭、谁家孩子哭,大家都一清二楚。
岛上主要靠渔业。清晨天还没亮,男人们划船出海拉网,傍晚带着新鲜的鱼、虾、蟹、贝类满载而归。家家户户吃海鲜,鱼汤、蟹肉、贝壳饭天天有。除了捕鱼,最近几年也有些游客乘船来岛上体验“极致拥挤”生活。
岛民兼职导游,带游客去看小型水族馆——里面有海龟、小鲨鱼。旅游赚的钱不多,但足够买些从大陆运来的水和食品。
![]()
每隔几周,会有船队从哥伦比亚大陆运来淡水、面粉、布料、工具等必需品。卸货时,所有岛民都会来帮忙,场面像节日一样热闹。
淡水是最稀缺的资源。岛上没有淡水源,喝水、做饭都靠桶装水,洗澡、刷牙只能用海水。刚来的人可能不适应,岛民却早已习惯。电力主要靠太阳能板供应,一天只有几个小时能用电。碰上连续阴天,岛上甚至会一周都停电。晚上没电,大家干脆聚在广场聊天、讲故事。
至于下水道、厕所——全岛都没有。生活废水和垃圾直接排进大海。环保是个大难题,但对于岛民来说,“没蚊子”才是最大福利。没有蚊子就没有疟疾、登革热,岛上人能安稳睡觉。
![]()
岛上只有一所学校,所有孩子都在这里上课。除了语文、数学,还会专门教游泳、捕鱼。医生倒是没有,只有一间小诊所。普通小病靠草药、互助自理。生病时,邻居会端汤送药,老人有专人照料。虽然缺医疗设备,但岛上传染病极少,大家身体普遍不错。
每天的主食都是新鲜海鲜,几乎不吃加工食品。布料、工具全靠大陆运,价格比外面贵,大家习惯缝补、反复利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缺什么都能借到手。孩子们玩传统游戏,老人们聊拳击和捕鱼往事,年轻人喜欢听饶舌,生活节奏慢而热闹。
外面人最难理解的是:如此拥挤的小岛,既没警察也没法院,怎么能零犯罪?答案其实很简单——大家彼此都认识,谁家有事一传十、十传百,没人敢干坏事。小矛盾大家坐下来聊聊,复杂问题由社区理事会协调,讲究公道。岛上没有监狱、没有警察巡逻,但治安却比绝大多数城市都好。
![]()
岛上房子都是祖传的,从不对外卖。全岛只有6个姓氏,亲戚关系密如鱼群。外来人想定居,几乎不可能。生孩子,奶水不够邻居帮忙喂,抚养孩子是全岛人的事。
婚姻没有法律约束,伴侣可以自由组合、分开,孩子归父母,但全社区都会帮忙抚养。人口长期维持在1200人左右,既不会暴增也不大幅减少。
社区理事会虽然没有正式自治权,但却是实际的“岛上政府”,负责水电分配、纠纷调解。外界称这里“无政府”,岛民却觉得“井然有序”。
![]()
你可能觉得,医疗条件这么差,怎么可能岛上还有百岁老人?答案就在于生活方式。岛民每天吃的都是新鲜海鲜,omega-3脂肪酸含量高,鱼虾蟹贝,高蛋白、低脂肪,心血管疾病风险低。清晨就出海捕鱼,傍晚收网回家,拉网、划船、搬运体力活不断。岛上没有久坐不动的“肥胖生活”,人人身板硬朗。
没有房贷、车贷,没有“996”,收入虽然不高但够用,生活节奏慢。没人担心失业、没人攀比,精神状态普遍松弛。没有蚊子,岛上人不用担心疟疾、登革热。夏天能安稳睡觉,身体恢复得好。
![]()
生病了有人照顾,老人有邻居陪伴,孤独感少。孩子从小学游泳,溺水风险低。疫情来了,岛民集体接种疫苗,预防意识很强。虽然没有排污系统,但岛民对自然有敬畏心。发展旅游后,岛上还设了保护珊瑚礁的新规则。
岛上至今没有墓地,老人去世后要运回大陆安葬。这些年,岛的风貌几乎没变,拉网捕鱼、社区互助依旧是主旋律。外界看这里是“极限生存”,岛民却觉得“悠然自得”。
![]()
很多人觉得,资源丰富、医疗先进才是幸福长寿的保障。圣克鲁斯岛用现实打了个样:极端拥挤、资源匮乏、医疗简陋,但只要有社区互助、简单生活、顺应自然,也能活得长、活得自在。
岛民不在意外界的好奇,他们觉得“挤”是表象,“以海为家、邻里相依”才是根本。祖辈留下的家园,哪怕再小再拥挤,他们也不愿意离开。
圣克鲁斯岛的故事,其实是人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生动案例。它提醒我们,“幸福”有时候和物质多少无关,关键在于人与人的关系、生活的节奏,以及对自然的尊重。现代社会奔波劳碌,压力山大,不少人反而短寿。
![]()
岛上的1200人,靠着一套“老办法”,在大海中央过了一辈又一辈,没有法律、没有婚姻制度,却有最牢靠的社区和最长的寿命。这,就是圣克鲁斯岛的答案。
参考信源:绍兴网:《轰动外网!1200人挤在大海中央生活一辈子:没有法律、没有婚姻,人均活到90岁》,2025-02-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