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点醒世人:一个人命运能否改变,关键看这三步行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明代有一部奇书,仅仅四篇文章,却影响了无数读书人的命运轨迹。

这部书叫《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本是一个深信命数的人。

被算命先生算准了一生的功名利禄,连哪年考中秀才、何时升官、能活多少岁都分毫不差。

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早已注定,如同铁板钉钉般无可更改。

可就是这样一个相信宿命的人,后来竟然彻底推翻了算命先生的预言。



不但考中了本不该有的进士,还生下了本命中注定无子的儿子,甚至寿命也远超预测。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天机?袁了凡晚年将自己改命的经历写成家训,传给子孙,这便是《了凡四训》的由来。这部书中记载的改之法,真的能让一个人彻底扭转命运吗?

袁了凡,名黄,字坤仪,江苏吴江人。他年少时原本立志学医,想要继承父亲的衣钵,悬壶济世。那年他才十四岁,在慈云寺遇见了一位白须飘飘的老者,相貌清奇,颇有仙风道骨之姿。

这位老者自称孔先生,精通皇极数,能推算人的命数。孔先生端详着少年袁了凡,缓缓开口:"你是读书做官的命,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何还要学医?"

袁了凡听了心中一惊。他从未向外人透露过学医之事,这位素未谋面的老者怎会知晓?孔先生见他疑惑,又道:"我能算出你的科举前程,要不要试试?"

年少的袁了凡半信半疑,便请孔先生为他推算。孔先生闭目掐算片刻,说道:"来年县试你当考第十四名,府试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第二年,袁了凡果然考中了秀才,三场考试的名次与孔先生所言分毫不差。这下袁了凡彻底信服了,从此对孔先生的话深信不疑。

孔先生又为他推算此后的人生轨迹: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选贡生,某年做县令,在任三年半就该告老还乡,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于家中。还有一条让袁了凡最为在意的预言——此生命中无子。

从那以后,袁了凡的人生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牢牢掌控着。每次科举考试,名次都与孔先生的预测丝毫不差;该升官时就升官,该贬谪时就贬谪;连收入多少、遇见什么人,都仿佛早有定数。

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几年,袁了凡渐渐变得心如死灰。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还有什么好争取的呢?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发奋读书,也不再积极谋求进取,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命运像一个精密的齿轮,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转,分毫不差,却也毫无生机。袁了凡就这样活在命数的阴影之下,直到他三十五岁那年,在栖霞山遇见了云谷禅师。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袁了凡陪同朋友到栖霞山游览。寺中住持云谷禅师德高望重,精通禅理,他见袁了凡气质不凡,便邀他到禅房对坐。

两人在禅房中对坐了三日三夜,袁了凡竟然心中一念不起,纹丝不动。云谷禅师见状十分惊讶,开口问道:"凡人所以不能成圣者,只因妄念缠绕。你能三日不起一念,必有来历,是怎么做到的?"

袁了凡苦笑一声,将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命数,以及这些年的经历一一道来,最后叹息道:"既然荣辱生死皆有定数,纵然有妄念又有何用?倒不如无念,也就无得无失了。"

云谷禅师听完,忽然大笑起来:"我还以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原来只是一个凡夫俗子罢了!"

袁了凡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正色道:"世人之所以被命数束缚,是因为不知跳出命运的方法。你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准了前程,就认定一切都是注定的,从此不思进取,这岂不是自己把自己关进了命运的牢笼?"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经》上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就是要时刻警醒自己,顺应天命却不被天命束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求得福报。圣贤的经典里从未说过人的命运不可改变,你如何就笃信命数,甘心做一个庸碌之人呢?"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袁了凡顿时陷入了深思。他想起这些年来的浑浑噩噩,想起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不去努力,明明可以行善却因为觉得"命中注定无子"就放弃了积德的念头。

云谷禅师继续说道:"命运确实存在,但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能够改过迁善,积累功德,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你既然知道自己命中无子,为何不去广积阴德,以求改变?你既然知道自己的官运如何,为何不去修德进学,以求突破?"

"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运转,儒家称之为'天道',佛家称之为'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地间最公平的法则。你做一件善事,就在命运的账本上增添一笔福分;你做一件恶事,就在命运的账本上减去一笔福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你的行为而改变。"

袁了凡听得入神,连忙跪下求教:"禅师所言,让我茅塞顿开。只是我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呢?"

云谷禅师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本《功过格》递给他:"命运虽然存在,但改变命运的方法也同样存在。你要记住,改变命运的关键,在于你自己的行为。"

禅师又道:"从今往后,你若想改变命运,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改过;第二,要积善;第三,要谦虚。这三条若能做到,没有什么命运是不能改变的。"

袁了凡当即发愿,要在这三个方面痛下功夫,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跪在佛前,立下誓言:先做三千件善事,以求考中进士。

回到家中,袁了凡立刻按照云谷禅师的教导,开始改变自己。他每天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善事记在功的一栏,过失记在过的一栏,每日反省。

起初他发现自己的过失竟然这么多:对人冷淡算一过,说话刻薄算一过,见人有难不相助算一过,心生恶念也算一过。光是反省自己的过错,就让他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看似平常的日子里,竟然积累了这么多的过失。

从那以后,袁了凡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见到贫苦之人,尽力帮助;遇到不平之事,挺身而出;对待家人,温和有礼;处理公务,公正廉洁。哪怕是微小的善事,他也认真去做;哪怕是细微的过错,他也立即改正。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妇人在路边哭泣,上前询问才知道,老妇人的儿子欠了地主的租子,被抓去做苦工。袁了凡二话不说,替她还清了欠债,又给了她一些银两作为生活费。老妇人千恩万谢,连连叩头。

还有一次,县里要修水利,需要征调民夫。袁了凡知道正值农忙时节,便上书请求延期,并自己捐出俸禄用于工程建设。这一举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赢得了当地人的称赞。

就这样,袁了凡日复一日地实践着云谷禅师的教导。可是,要在这世间真正做到改过、积善、谦德,又谈何容易?



每一步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都是考验。改过,要改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改?

积善,要积到什么程度才算真善?谦德,又要谦到什么程度才算真谦?

袁了凡在实践中渐渐发现,这三步行动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究竟是怎样的心法秘诀?

这三步行动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改变命运的天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