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拖中国驻英新使馆建设审批,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拖就是7年。中间理由五花八门,从疫情到政坛换人、再到安全担忧,英国政府的“拖字诀”可以说用到了极致。
如今,2025年10月,英国新首相斯塔默又一次宣布,把中国新使馆的审批推迟到12月,理由还是那句老生常谈,“不受外部胁迫”,还加了句“存在安全顾虑”。
![]()
这下,中方是真的不耐烦了,外交部罕见直接点名:英方这是“失信失德”,如果再这么折腾下去,中方将依法维权,甚至考虑冻结英国在华的新馆扩建项目审批。说白了,中方已经亮明态度:该清算的账,一笔都不会少。
2018年,中国驻英使馆选中了伦敦塔桥旁的前皇家铸币厂地块,地段一流,意义也不一般。中方早早提交了设计图纸,地契也签了,英国当局当时还口头同意,基本没啥波折。谁都以为,这个项目很快能落地。
可谁想到,到了关键时刻,英方突然开始各种拖延。2020年用疫情当理由说“要缓一缓”,2022年说政坛换人“需要再评估”,每次都嘴上说“正在推进”,实际上就是不批。到了2025年10月,斯塔默上台,干脆又推后两个月,说什么“安全顾虑”,其实就是继续拖。
![]()
这事拖了7年,双方态度已经完全摊牌。中方态度:英国你已经同意过、地契合法、设计合规,现在又各种借口不批,这不是“失信失德”是什么?而且直接警告,如果再这样,中方会依法追责,也不排除冻结你们在华的新馆建设审批。
英方说辞:嘴上讲“安全顾虑”“不受外部施压”,其实大家都看得清,根本就是把正常的外交基建审批,硬生生政治化,继续用“拖”字诀,不想给中国面子。
这场使馆建设审批,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建筑项目的问题,而是中英关系的一个缩影。信任、规则、主权,统统掺杂在一起。
![]()
英国的政治生态,最近几年一直在变。斯塔默上台之后,面临着保守党的持续攻击,对华政策成了他们天天炒作的焦点。保守党指责他在技术合作、教育交流、投资审查上对中国“太软”,说他不够“强硬”。
斯塔默其实很清楚,现在英国经济不好,社会分裂,舆论风向很难控制。他要想在党内和公众面前“立威”,就得在对华问题上“亮肌肉”。
![]()
于是,中国新使馆的审批成了现成的“政治道具”既能表明“我不怕中国”,又能向美国和保守党递交“投名状”。这就是为什么这件事越拖越久,斯塔默反而越发“头铁”。
虽然英国政府嘴上说“独立做决定”,但明眼人都知道,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才是幕后真正的推手。拜登政府虽然口头上总说“对华竞争而非对抗”,但在实际操作上,从华为到港口投资,再到现在的使馆建设,无一不是用“国家安全”当挡箭牌,逼着英国跟着美国的步调走。
美国最狠的“杀手锏”,是以英美自贸谈判为要挟。如果英国敢批准中国新使馆,那英美自贸谈判就得继续搁置,英国脱欧后本就指望和美国加强经贸合作,这下等于直接被卡死。斯塔默想独立做决定,可现实是美国一句话,英国就得掂量再三。
![]()
所以,现在的英国政府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说是“安全顾虑”,实际上是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敢在国内被说“亲中”。中英合作的空间,就这样被人为压缩到几乎没剩下什么。
英国经济近几年本就吃紧,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没消化完,结果又在中英关系上不断“自断财路”。
中国企业对英投资过去一年已经同比下滑40%,很多原本准备落地的汽车制造、金融合作项目,因为政策风险高企,只能搁置甚至撤回。制造业、银行业本来就压力山大,现在国际资本又开始观望,雪上加霜。
![]()
说到底,英国本来指望着中国市场和投资“救急”,结果自己把路堵死了。长远看,这种“逢中必防”,只会让英国在全球投资者心中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
使馆建设本来就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常识。2018年英国点头、地契签署、设计通过,现在却可以一句“安全担忧”说翻就翻。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谁还敢相信英国的契约精神?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跨国企业和投资机构公开质疑英国政策的可预期性,说白了就是“你们说变就变,谁敢冒险押宝?”
这种危险信号,传递出去的不是“安全”,而是“风险”。外资一但冷却,英国想再赢回信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
英国脱欧之后,曾经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全球英国”,说要独立自主,成为新兴领域的引领者。可现实是,只要美国一施压,英国的外交空间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本来,中英之间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金融等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英国想借此找到脱欧后的新增长点。
可现在,在中国这边,英国信用已大打折扣;美国那边,英国却只能当小弟,丧失了自主外交的主动权。如果哪天中美关系真的回暖,英国反倒可能被晾在一边,成为两头不讨好的“孤家寡人”。
中国这次表态很明确:既要讲道理,也要讲法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驻在国有义务为使馆建设提供必要便利。英国2018年已经批准,现在又要反悔,已经触及国际法底线。中方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英国履约,甚至追究其违约责任。
![]()
外交讲究对等原则。既然你英国可以拖我中国使馆的审批,那中国也完全可以对你在华的新馆扩建项目“缓一缓”。目前,英国在广州、重庆等地的新馆选址还在审批阶段,中方可以采取“再研究一下”的节奏,让英国体会到什么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种反制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让英国明白,外交不是单方面的游戏。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其实,这场中国新使馆建设事件,背后真正的争议早就超出了一个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国际信誉的动摇、外交规则的被践踏和主权空间的博弈。
![]()
英国政府选择把常规的外交基建审批政治化,既违背了自己签下的协议,也破坏了国际交往最基本的信任规则。短期看,也许能赢得一些国内舆论和美国的“点赞”。但长期看,等于把自己的外交主动权一步步让渡出去,经济机会也随之流失。
中国这次的强硬回应,表面上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质上是在捍卫外交规则。如果这一步都退让,中英之间就不再有信任基础,国际社会也会因此产生“英国说翻脸就翻脸”的印象。
英国政府的算盘,其实不难理解:在国内,借对中国“强硬”来刷存在感、安抚保守党和民意;对外,既不想得罪美国,又不敢彻底和中国翻脸。
![]()
可这种“两头下注”,实际上是在消耗自己的信用和发展机会。短期,也许能换来一时的掌声,但失去的,是中国市场的合作机遇和中方的信任。
长期,外交自主权不断流失,“全球英国”成了空谈。如果2030愿景等对华合作计划继续受阻,英国在科技、金融、绿色能源等领域都将被边缘化。等到全球格局再变,英国很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可以依靠的伙伴了。
![]()
中国新使馆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审批问题,而是一场关于信誉、规则与主权的全面博弈。英国政府如果继续选择“头铁”到底,中方的反制和清算也会陆续展开。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能守住契约精神、谁能坚持规则,谁才能赢得未来的合作机会。中国已经给了英国足够的耐心和空间,既然英国执意要用政治绑架外交规则,那这笔“总账”,中方也一定会一笔一笔算清楚。
![]()
接下来的局面,只会越来越复杂。中英关系能不能止损、英国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国际信用,接下来几个月,答案就会揭晓。英国政府该好好掂量一下了:到底是要短期的“政治红利”,还是要长期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声誉?时间不会等人,账迟早要算清楚。
参考信源:《外交部:英方应尽快批准中方在英设新使馆项目》 —— 新华网,2025年10月17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