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为何说:摆脱亲情的牢笼束缚,才能走上真正的解脱之路?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杂阿含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情爱,莫过于亲情。

父母养育之恩重如山,夫妻相伴之情深似海,子女血脉相连骨肉情深。

这份与生俱来的牵挂,是人性中最柔软也最坚固的部分。

可世尊释迦牟尼佛却在经中多次开示:唯有放下对亲情的执著,方能证得解脱。

这话听来令人费解,甚至有些不近人情。难道修行之人,当真要六亲不认、斩断情丝?

佛陀当年舍弃王位、抛妻别子、夜半逾城出家,这般决绝,究竟是为了什么?

而他口中的"牢笼"二字,又暗藏着怎样深刻的道理?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生而不凡。相师预言这孩子要么成为转轮圣王统御天下,要么出家成佛度化众生。净饭王自然希望儿子继承王位,为此想尽办法让太子沉浸在世俗的欢乐中,不让他接触人生的苦难。

十六岁那年,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为妃。这位公主温柔贤淑,与太子琴瑟和鸣。净饭王为他们建造了三座宫殿,春夏秋冬各有居所,宫中歌舞升平,奇珍异宝应有尽有。

几年后,耶输陀罗为太子诞下一子,取名罗睺罗。看着怀中的婴儿,悉达多的脸上却没有为人父的喜悦,反而若有所思地说了句:"又增加了一道束缚。"

这话让身边的侍从不解。王子拥有世间一切美好,俊美的妻子、可爱的儿子、显赫的地位、无尽的财富,为何还说是束缚?

答案要从太子四次出游说起。那几次出城,他先后遇见了老人、病人、死人,看到了生命无法逃避的衰老、疾病和死亡。最后遇见的那位修行者,神情安详自在,让太子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向往。

原来,无论贵贱贫富,所有人都逃不开生老病死的轮回。哪怕现在拥有再多,终究会在无常中失去。这个认知如同一道闪电,击穿了太子心中对世俗幸福的幻想。

可要出家谈何容易?净饭王加强了宫中的守卫,生怕儿子真的离去。耶输陀罗也察觉到丈夫的心思,她日夜守在太子身边,眼中满是哀求。深夜里,太子常常独自站在殿外,望着繁星密布的夜空。

一边是沉睡中的妻儿,一边是那条通往解脱的道路,他的内心经历着怎样的煎熬,旁人无从得知。

二十九岁那年的一个月圆之夜,悉达多做出了决定。他最后一次走进寝宫,看着熟睡的妻子和儿子。耶输陀罗的手臂搭在罗睺罗身上,母子俩睡得那样安详。太子站在那里很久,几次想要伸手去抱抱儿子,又收了回来。他知道,一旦拿起孩子,一旦妻子醒来,他就再也走不了了。这份情,会像无形的绳索把他牢牢拴在这里。

最终,太子转身离去。他唤醒车匿,骑上白马犍陟,趁着夜色出了城门。根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当时天神护持,宫门自开,守卫熟睡,马蹄无声。就这样,悉达多离开了他的王国、他的父母、他的妻儿,只身前往雪山苦行。

在林中,太子剃除须发,换上袈裟,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身份。接下来的六年,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修。有时日食一麻一麦,有时七日才进一餐,身体瘦得皮包骨头。他在尸陀林中观死尸,在烈日下暴晒,在寒夜里禅定。所有这些苦行,都是为了找到那条超越生死的道路。



六年后的一个清晨,悉达多在菩提树下进入甚深禅定。他观十二因缘,见三世轮回,洞彻了生命的真相。天将破晓时,他抬头望见启明星,豁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了世尊佛陀。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原来一切执著都源于无明,而斩断执著的利剑,正是般若智慧。

成道后的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化了最初的五比丘。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世尊出家。几年后,佛陀回到了故乡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早已白发苍苍,见到儿子既欢喜又悲伤。而耶输陀罗则远远地看着这位已经成佛的丈夫,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

更让人意外的是,七岁的罗睺罗在母亲的指引下,走到佛陀面前,奶声奶气地说:"父王,我是你的儿子,请把王位传给我。"这话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耶输陀罗此举,是想让佛陀记起父子之情,还是想用世俗的责任把他留下?

佛陀平静地看着眼前的孩子,这张脸上有他的影子,也有耶输陀罗的神韵。他能给孩子什么?王位吗?那只是另一个轮回的开始。财富吗?那终将散尽。唯有真正的法财,才能利益究竟。

于是佛陀对舍利弗说:"为他剃度吧。"

这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净饭王悲愤交加,质问佛陀:"你舍弃了王位,现在连独子都要带走?你可曾想过为人父母的心情?"其他释迦族人也纷纷指责,说佛陀太过无情。

面对责难,世尊却说出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他说,亲情确实是世间最深的牵挂,可正因为太深,才会成为轮回中最难挣脱的束缚。

父母爱子,希望孩子功成名就、荣华富贵,可这些能让他们免于生死吗?夫妻相爱,海誓山盟、白头偕老,可死亡来临时谁能相替?子女孝顺,想让父母长命百岁、颐养天年,可无常一到,孝心能挡住吗?

佛陀接着说,真正的爱,不是把对方留在身边,而是指引他走向解脱。如果让罗睺罗继承王位,他会重复自己曾经的人生,在欲望中沉沦,在轮回中流转。可如果教他修行,让他证悟,那才是给他最究竟的利益。这不是无情,恰恰是最深的慈悲。

净饭王沉默了。他想起当年相师的预言,想起太子出家前的种种迹象,想起自己用尽办法想留住儿子,可该来的终究会来。或许,真的该放手了。

罗睺罗就这样成了佛陀的弟子。起初他还是个调皮的孩子,常常说谎玩闹。佛陀便用各种方式教导他。有一次,罗睺罗又撒了谎,佛陀叫他端来一盆水洗脚。洗完后,佛陀问:"这水能喝吗?"

罗睺罗说不能。佛陀说:"说谎的人,就像这脏水,失去了清净的本质。"说完,佛陀把水倒掉,又问:"这盆子还能用吗?"罗睺罗点头。佛陀将盆子踢翻说:"说谎的人,就像被人丢弃的器物,不被尊重。"

这次教训让罗睺罗痛改前非。从此他精进修行,成为佛陀座下密行第一的弟子。许多年后,年轻的罗睺罗证得阿罗汉果,彻底超越了生死轮回。那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抉择。

在《杂阿含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有天,耶输陀罗来到僧团,她已经出家多年。看着昔日的丈夫和儿子都成了修行者,她问佛陀:"世尊,我曾经怨恨你的离去,觉得你无情无义。可现在我明白了,你走的那晚,不是抛弃了我们......"

佛陀看着这位曾经的妻子,缓缓开口。



他说的那番话,道出了亲情与解脱之间最深刻的关系,也解开了世人心中的疑惑。

那究竟是怎样的教诲?

为何听了之后,耶输陀罗流下了眼泪,却又展露了释怀的笑容?

而佛陀所说的"牢笼",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份看似无情的教导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大慈大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