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54岁的宋大妈坐在厨房的暖灯下,习惯性地端起一杯温牛奶。她常说:“喝牛奶能补钙养生,早晚都不能断!”女儿却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担忧地说:“妈,你看到没?网上说牛奶喝太多,还会增加肝癌风险!哈佛大学出了新研究,说每周超过3.5杯就危险?”
![]()
这一句话让宋大妈一下子愣住了:牛奶不是健康饮品吗,怎么和肝癌扯上关系了?难道坚持多年的习惯成了隐患?
身边的不安和社交媒体上的流言,撞击着宋大妈的内心,不禁让人想问:喝牛奶真的会导致肝癌吗?还是有些声音夸大其词?尤其是“3.5杯”的临界值,说的是危言耸听还是真有科学道理?
近年来,牛奶频频“上热搜”,有褒有贬。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曾发表研究,指出每周饮用超过3.5杯牛奶的人,肝癌风险较未饮用者上升45%。这组数据一出,立刻引发巨大争议。
![]()
但溯源细节,会发现诸多环节需要理性分析。首先,多杯牛奶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样本多来自北美和东亚,涉及逾12万人,随访时间长达10年,结果显示部分高饮奶人群肝癌发病率上升。
但专业人士强调,饮奶本身并非致癌“元凶”,而是“饮食结构、基础疾病、肝脏代谢、乳糖耐受等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此外,研究也指出,含有高饱和脂肪的全脂牛奶,长时间大量摄入,确实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加上如脂肪肝、乙肝等原有肝病人群,风险叠加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成年人适量喝牛奶就一定“中招”。
正如中华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专家所说:“牛奶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重要来源,与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的保护效应早已被充分证实。”
![]()
“喝牛奶到底对健康好还是坏?”这个问题不能只凭单一研究结论。
首先,适量饮用牛奶可以优化蛋白质、钙、维生素D与B族的补充,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提升免疫力。多项荟萃分析证实,中老年人每日饮用250-300毫升低脂奶,骨质疏松发生率下降约22%、心血管事件风险也有所降低。
![]()
但超量饮奶(每周超过3.5-5杯,约875-1250毫升)给肝脏代谢带来负担,尤其是原本肝功能减退、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的人,肝脏“排毒负荷”增强。同时,高乳糖饮食还容易导致一部分国人(乳糖不耐受者)腹胀、腹泻、肝肠循环紊乱,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增加癌变概率。
值得警惕的是,“牛奶致癌”论往往忽略了微博餐桌其他饮食因素,比如高脂高糖饮食、饮酒等与肝癌的关系远比单纯牛奶更密切。美国肿瘤协会2019年大样本研究也指出,“高质量饮食+适量乳制品+规律运动,可将肝癌风险整体降低18%-32%”。
健康、放心喝牛奶,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优先低脂牛奶,且每日不宜超过一杯(约250毫升)。本土居民普遍乳糖耐受度较低,控制总量能兼顾营养摄入和肝脏代谢负担。
![]()
避免将牛奶当水喝,更忌与高糖早餐(如奶茶、甜点)叠加。合理搭配燕麦、杂粮面包,可增强饱腹感、降低肝脏压力。
有肝脏慢性病、高血脂、乳糖不耐或肾功能不佳的人群,建议根据营养医师个体化指导饮奶。有症状时应立即调整,切勿迷信“多多益善”。
此外,牛奶不宜与铁剂、茶、咖啡同服,避免影响营养素吸收。日常饮食应多样化,牛奶只是平衡膳食中的一环。
牛奶好不好,关键在于“量力而行”。医学共识认为,适量饮用、个体化调整、注意基础疾病防控,是中老年群体享受牛奶营养的保险锁。与其忧心“癌变风险”,不如从科学饮食与定期体检出发,为健康加一道“安全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