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上了年纪,想着“动一动就长寿”,于是跑步、跳绳、快走一个不落,甚至还模仿年轻人做深蹲、推举。不动怕老,动多怕伤,中老年运动若无节制,反倒容易造成反效果。中医有言:“动则生阳,过动耗气。”你是不是也在担心年纪大了动得太少,又怕动多了有风险?今天老夫就用过来人的经验,讲讲65岁以后,运动千万别忽略的“六不要”。
![]()
一、不要空腹运动,易耗气伤胃
清晨起得早固然好,有人习惯空腹去晨跑,结果回来手脚发凉、头昏眼花。这就是“胃无养,气无源”的表现。年老之人脾胃本虚,若空腹耗力,便如空壶煮茶——焉能香气四溢?
可曾有此经验?跑着跑着就心慌脚软?倘若晨间先以一杯温水或半根香蕉垫底,再活动,气血方能随筋动,养而不损。
中医讲“胃为后天之本”,运动过早、过急,不仅减少精气,还会动风生寒,埋下远虑。
二、不要剧烈追累,耗阳伤筋
有人坚持每天快走上万步,说是“走出来的健康”。可你知道吗?过度长时间劳累,会令中气受虚,反而走得越多,身体越空。
65岁以后,运动应缓应稳,身微汗、心不乱才是上策。气血脆弱,不能负荷大强度。如果一次锻炼后要躺两天来恢复,那说明运动方式出了偏差。
你不妨试试散步太极、八段锦、慢练气功等温和方式,活动筋骨而不扰阳气,气养得住,寿才养得久。
三、不要关节负重,慎防骨节磨损
上了年纪,骨骼渐虚,关节软骨更易磨损。如果这时还做负重深蹲、硬拉、爬楼挑战,就极易引发膝关节劳损,腰椎突出等慢性隐患。
有否遇过走楼梯膝盖隐痛?那可不是老化,而是“过度用之不当”。静则不通,动则适中补通。中医称“肾主骨”,年过六旬,肾精已亏,就该避免过重负荷于骨节之上。
以体轻步稳为上,以流畅顺柔为要,运动是一种养,不是挑战极限的工具。
四、不要午后暴晒,阳气最怕外耗
还有人喜欢中午运动,说是紫外线杀菌,还能多出点汗。你可知道中医讲“午时一阳生”,是阳气内藏、应静养调息的时段,若此时反披日头走长道,不伤火神也伤神疲。
如果多次午后锻炼后感觉无力、烦躁、皮肤干燥,那就是“阳耗于外,津脱于内”的信号拉响了。
运动时间应设于清晨与黄昏,一为生阳,一为收敛,两相调和,自得其正气。
五、 不要每次时间过长,适量即佳
运动非“多即益”,尤其是上年纪的身体,更需有度。一小时为上限,每次小汗即止,不请疲劳为贵。
气机若伤,就像水车断了轴,越压越沉。你是否每次锻炼都喊“流点汗才算锻炼”?你是否曾流汗全身湿透后头痛乏力?那正是汗出过度,伤津损液。
运动贵精不贵多,日行千步不如拳脚半式调气得当。适量而为,运而不损,才是长寿之“真诀”。
六、不要忽视肢体感应,信号即止步
年纪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哪儿不对都会先给信号:口干、胸闷、心悸、酸麻等,都是机体在提醒你“承受过度”。可偏偏很多人以为“坚持就对”,以至小病变大。
运动中身有不适应立刻止步,休息片刻,饮温水调息,再决定是否继续。这不是矫情,是懂得“识形察神”,为自己把守气之门户。
把握“感而止”,也是种对身体的“仁术”。你懂了这个,反而能走得更远、活得更久。
运动之外,饮食之调同步方能双补双养
老夫再叮咛一句,运动虽是养生一途,但若饮食不调、作息紊乱,那就是“走了一步,退两步”。
餐中应轻重有序,杂粮调脾、温汤养阳、微咸防虚。如果可做到“动而有节,食而有方”,那身体便如炉火,温而不烈,久而不耗。
你是不是光想着走路跳操,却不曾饮一碗淡补靓汤?运动和饮食,缺一不可,这才是真正的养生活法。
结语:
古人云:“动则生阳,静则养神。”65岁之后,动不在多,而在精准。不伤筋骨、不伤气血、不扰心神,才是上好之脉。你是否陷入了“越动越健康”的误区?是否反思过自己的运动方式是否适合当下年纪?老夫只愿你明白——养生之道,在知止有度,在调和有法。如此,方能安享晚年,动中得寿。
来源:健康养生常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