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张阿姨正独自坐在小阳台上,盘腿嗑着一串新鲜葡萄。自从去年被诊断为心脏病后,家人对饮食控制得格外严格。张阿姨其实有点委屈:“水果能吃吗?糖分会不会高?”
可奇怪的是,上个月复查时,主治医生却耐心安慰她:“葡萄可以常吃,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这句话让她将信将疑。难道葡萄不但无害,反倒利于心脏?那些关于水果和慢病的“旧观念”,会不会真的需要更新了?
![]()
心脏病与饮食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心的焦点。很多患者往往谈甜色变,连水果都不敢多碰,深怕影响血糖、血脂。实际上,最新多项国内外权威研究表明,适量食用葡萄,对心血管健康有着不容小觑的正面作用。究其原因,葡萄中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尤其是花青素、白藜芦醇及丰富的膳食纤维。
哈佛大学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指出,每周保证三次食用葡萄的中老年人,其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下降了约17.2%。这与葡萄本身独特的营养成分息息相关。
葡萄富含的花青素,可以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缓血管老化,医学专家形象地比喻,健康血管如光滑水管,而自由基堆积犹如“水垢沉积”,会导致血管变僵硬、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如果长期适度摄入葡萄及其制品,能显著改善血管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
![]()
白藜芦醇是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量极高的天然多酚物质,被誉为“植物界的心脏卫士”。多项临床实验显示,每天摄入大约50克葡萄的人,6周后其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下降了12.6%,同时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有明显上升趋势。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动脉斑块形成速度明显放缓,有助于预防冠心病复发。
葡萄的膳食纤维含量也不可忽视。膳食纤维不仅有助于肠道健康,更能绑定体内多余的胆固醇,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协和医院营养中心的随访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每日额外摄入5克膳食纤维,相较控制组其血清胆固醇平均降低了8.9%。
更令人惊喜的是,葡萄中的类黄酮、钾元素和多种抗氧化物质,还能帮助调节血压、稳定心律,降低“心绞痛发作率”约14.2%。这对于反复发作心悸、胸闷的患者来说,是一份额外的健康保障。
![]()
常吃葡萄,对心脏病患者而言,可能给身体带来如下这4大改善
血管弹性显著提升。葡萄多酚、花青素有助于维持血管“韧性”,减少动脉硬化,英国医学杂志在一项涵盖1200名心血管患者的试验显示,葡萄组人群的超声测定血管弹性比对照组高出约13%。
血脂水平稳步下降。坚持每日适量食用葡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往往更为理想。当膳食结构中葡萄与谷物、蔬菜互相补充时,对血脂管理尤为有效。
![]()
抗氧化能力增强。葡萄中的白藜芦醇与类黄酮联合作用,能促进机体清除氧化应激产物,日本京都大学的一项实验表明,被动吸烟情况下补充葡萄抗氧化物,心脏组织损伤降低了18.7%。
辅助降压、稳定心律。钾离子有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防止血压波动,相当于心脏多了一层“保护膜”,临床数据看,每餐食用半小把葡萄,持续4周后,近一成患者血压下降幅度超过7mmHg。
当然,即便葡萄益处多多,科学食用更关键。医生们建议,每日食用量控制在50-100克为宜,连皮带籽一同吃(前提是肠胃无明显不适);血糖异常者餐后食用,更有利于稳定血糖波动,避免空腹食用。而自制葡萄干、葡萄汁多为高糖高能量食品,不建议作为主食摄入。
![]()
具体操作方法也简单易行:
选择新鲜水润、颗粒饱满的葡萄,清洗时可用淡盐水轻轻浸泡5分钟,去除表面农药残留。带皮、带籽嚼食,既能摄入更多抗氧化物,又能增加纤维摄入。
搭配一些坚果、一小片全麦面包或低脂酸奶,减轻单一糖分对血糖的冲击。血糖或血脂异常者,建议晚餐后不吃葡萄,避免夜间血糖波动。如果不习惯连皮吃,可将葡萄做成果蔬沙拉,既新鲜又美味。
![]()
医学共识认为,饮食丰富多样、适量搭配、不过量是慢病管理的根本原则。葡萄虽然能成为心脏“小助手”,但无法替代规范用药和其他健康生活方式。尤其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在调整饮食前,请务必根据自身病情咨询专业医生及营养师意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