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发于《现代电影技术》2025年第10期
专家点评
近年来,扩展现实(XR)技术和沉浸式影像发展迅猛,XR产业逐渐步入稳步发展期,并加快与电影产业推进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虚拟现实(VR)电影和电影沉浸视听业务进入快速上升期,其与元宇宙(Metaverse)的虚实融合和智能交互思想高度契合,即追求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实现无缝虚实融合和高度智能交互。元宇宙的兴起为虚拟现实产业和沉浸视听业务的发展升级拓展了广度和深度,电影产业需要积极发展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大力发展电影级沉浸视听业务,加快构建电影元宇宙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以适应大视听时代和元宇宙时代的发展要求。《VR大空间视角下沉浸式影像接受效果对比研究》一文在提出VR影像大空间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对三维采集建模、高保真渲染重建、注意力机制与沉浸体验等沉浸式影像关键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并以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叙事与沉浸传播为应用场景,针对VR大空间沉浸式影像观众接受效果开展实证分析和对比研究,为VR电影的空间化叙事与沉浸式传播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于推动虚拟现实电影和沉浸式影像的创作生产与发展应用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虚拟现实电影在电影行业属于新生事物,伴随关键核心技术不断进步突破、软硬件系统持续提质升级、技术模式与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创新优化,虚拟现实电影未来将呈现高品质、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态势,并将为服务新时代电影产业提质增效发挥积极作用。
——  刘达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总工程师
《现代电影技术》主编
【基金项目】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兼容视听障碍的VR博物馆时空导览与审美补偿研究”(24YJAZH139)。
作 者 简 介
田 丰
王文强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工程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
王逸庭
俞 静
王文强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与城市规划。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公务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遗产、虚拟现实。
华旻磊
吴毅斌
王文强
中共四大纪念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展示。
中共四大纪念馆运营专员,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展陈运营管理。
俞卢江
摘要
沉浸式虚拟现实(VR)影像作为影像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形态,正广泛应用于红色文化传播、教育推广与影像创作等领域。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对红色资源的数字采集、三维建模、沉浸呈现与影像化传播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VR影像大空间概念。以李白烈士故居为案例,通过比较不同沉浸式影像形式与实地体验的差异,发现高保真虚拟重建能够在视觉认知、注意力分配与情感共鸣上接近现场观影体验,为观众提供更自由的互动与沉浸空间。这一实践表明,VR影像具备超越传统记录方式的表现力,可在影像创作中实现叙事的延展与再造。本研究探索为沉浸式影像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也为虚拟摄制与观众沉浸体验研究开辟了交叉路径。
关键词
虚拟现实影像;沉浸式影像;VR影像大空间;三维重建;虚拟摄制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1]。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与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分散、参观时间成本高、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限制了其面向更广泛受众的传播效能。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该区域虽集聚多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公众若要全面体验这些资源往往需耗费较长时间与较高的空间调动成本。针对这一现实困境,如何借助新媒体与影像技术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叙事与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与研究问题。
在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深刻改变影视创作与观影方式。虚拟摄制、实时渲染、三维重建与沉浸式呈现等技术,不仅为电影产业带来制作流程与视觉表达的革新,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路径[2,3]。在此语境下,以影像为载体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电影”被视为一种将叙事、场景与互动整合的跨界实践,其既承载艺术表达,也可承担文化教育与公共传播的功能。与传统线性影像相比,虚拟现实(VR)电影要求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叙事布局与观众引导,这对影像制作、叙事策略和观众体验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4]。
本研究提出“VR影像大空间”概念,即基于虚拟现实与三维重建技术,在单一影像场域中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实现多点叙事链路与沉浸化观影路径的空间化表达。不同于以往将数字化成果单纯作为展示或档案保存的做法,影像大空间强调在影像叙事中对空间、时间与观众注意力的系统设计,使分散的文化现场能够在统一的沉浸影像语境中被再现与重组,从而增强文化叙事的可达性与观众的情感联结。
为检验VR影像大空间技术在影视叙事传播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本文以李白烈士故居为核心节点,构建VR影像大空间并设计对照实验:比较实体场馆、360°全景影像、传统视频、传统三维VR影像与VR影像大空间5种形式下的观众体验差异。研究聚焦的变量包括观影满意度、视觉认知有效性、心流体验、移情/情绪唤醒、认知负荷、历史认同与国家认同,以及基于眼动与行为的注意力分配与转移模式。通过量化指标与行为数据的结合,本文旨在回答两类核心问题:一是不同沉浸式影像形式在观众认知—情感—行为层面的差异何在;二是基于VR影像大空间的沉浸式叙事能否在传播效能与观众体验上对传统场馆或常规影像形式形成补充或部分替代。
本文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体现在三点。首先,提出并概念化“VR影像大空间”,将空间化叙事视为连接分散文化资源与沉浸式影像体验的策略;其次,通过实证比较,丰富了关于沉浸式影像(尤其是红色叙事)中注意力与情感机制的理解,为VR电影的设计与评估提供方法论参考;第三,从制作与传播视角探讨三维重建、实时渲染与叙事引导技术在文化影像化中的应用路径,为电影技术实践与文化传播策略提供可操作建议。
2VR技术发展现状
2.1 沉浸式影像与VR电影
VR技术的引入被认为是对传统影视语言的重要突破[5]。与平面化的镜头叙事不同,VR电影通过360°全景影像与头戴显示设备,让观众获得置身现场的感官体验,打破了传统电影的银幕边界[6]。王楠等[7]指出,VR电影为观众提供了自由观察的三维空间,使其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场域中主动探索。已有研究也强调,三维重建与沉浸叙事的结合能够显著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与情绪共鸣[8]。
在影像表现形式上,通常将沉浸式影像划分为三类:360°全景影像、环境投影与三维VR影像。360°全景影像多用于纪录片或实验影像创作,能够激发观众的探索兴趣,但互动性较弱[9];环境投影则广泛应用于沉浸式戏剧与展演空间,为观众提供环绕式感官刺激[10];三维VR影像不仅支持立体视觉与自由漫游,还能结合交互机制,但高昂的建模与渲染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11]。总体来看,这些形式在增强沉浸感方面各具优势,但与理想型沉浸式虚拟空间仍存在差距。
2.2 三维采集与虚拟重建方法
VR电影与沉浸式影像的实现,依赖于高保真的三维采集与重建技术。近年来,地面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摄影测量与结构运动重建等方法被广泛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影像再现[12]。例如,Lerma 等[13]利用地面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对西班牙著名的 Parpalló 洞穴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了高精度的考古文档记录;Previato 等[14]则在罗马剧场的研究中结合多尺度采集方法,展示了建筑遗产的细节重现与数字存档潜力。
这些方法逐渐被影视工业吸收并标准化。虚拟摄制与虚拟摄影棚普遍依赖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生成高保真场景模型,为实时渲染和交互叙事提供基础。典型案例如剧集《曼达洛人》,其LED屏幕与实时渲染技术成功实现了虚拟布景与演员表演的融合,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与视觉表现力[15]。由此可见,文化遗产数字化与VR电影在技术环节上高度共通,低成本高精度的建模流程既是文化资源传播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影像制作必须关注的前沿议题。
2.3 注意力机制与沉浸体验
沉浸式虚拟现实影像在非线性叙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有效引导观众注意力[16]。若缺乏引导,观众可能因自由注视而错过核心叙事信息。已有研究提出通过构图、音效提示与镜头运动等手段引导观众注意力,从而在沉浸自由与叙事控制之间取得平衡[9]。这表明,沉浸式影像的沉浸感不仅依赖于技术,还依赖于叙事设计与注意力引导的艺术化策略。
当前的沉浸式影像研究不仅聚焦技术实现,也高度重视观众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眼动追踪是最常见的研究手段,可揭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场景、对象与叙事线索的关注模式[17]。在文化遗产影像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景观类型、色彩丰富度与空间节奏都会显著影响观众的注视点分布与情绪感知[18]。Rusnak[19]的研究则将360°全景影像、眼动仪和VR眼镜结合,探索观众在虚拟教堂场景中的“隧道效应”,验证了沉浸式空间与注意力机制的互动关系。尽管眼动法在注意力研究中已得到验证,但多以静态观赏为主,较少涉及实际行进中的注意力分配与转移。如何在动态观影过程中采集并分析游客注意力,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2.4 跨领域迁移与文化传播
VR电影与文化遗产传播在技术路径和体验目标上存在显著交集。詹琳等[20]的研究表明,高保真三维重建与沉浸式展示能够增强用户的空间感知与文化认同;类似地,VR电影也强调通过沉浸与互动强化观众的情绪共鸣与身份建构[9]。Mu[21]以敦煌莫高窟为案例,构建“互动式VR叙事环境”,让用户在沉浸体验中理解壁画的宗教、历史与艺术价值,这一实践为文化遗产影像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 “多用户共享体验”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沉浸式影像创作中。未来的VR电影可能突破“单人沉浸”的局限,探索多人协同观看、社交互动与教育功能的可能性[22]。因此,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VR电影的沉浸式叙事结合,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沉浸式电影艺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而现有研究更多聚焦于单一场域的数字化重现或线性叙事的沉浸呈现,较少关注如何在统一影像语境中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实现跨场景的叙事链路与观众注意力引导。基于此,本文提出“VR影像大空间”的概念,旨在探索VR电影语境下的空间化叙事与沉浸式传播路径。
3对比实验设计
3.1 被试用户和实验组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设计。自变量为五种模式,分别为:PC端模式(PC)、360°全景模式(P)、传统VR模式(T)、VR影像大空间模式(S)以及实地体验(F),其中实地体验作为对照组。因变量为用户的观影满意度、视觉认知有效性、心流体验、移情程度、认知负荷、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
第一组实验为PC端模式(PC)。共20名被试参与PC端实验,所有被试均为视觉良好的用户。 每名被试通过普通PC屏幕观看影片的二维版本,即传统视频形式,不具备沉浸交互功能,实验结束后填写相关问卷。
第二组实验为360°全景模式(P)。共20名被试参与360°全景实验,所有被试均为视觉良好的用户。每名被试佩戴VR头显,观看基于360°全景影像构建的烈士故居虚拟现实电影内容,实验结束后填写相关问卷。
第三组实验为传统VR模式(T)。共20名被试参与传统VR实验,所有被试均为视觉良好的用户。每名被试佩戴VR头显,体验基于三维建模的虚拟现实电影场景,完成烈士故居的沉浸式观影,实验结束后填写相关问卷。
第四组实验为VR影像大空间模式(S)。共20名被试参与影像大空间实验,所有被试均为视觉良好的用户。每名被试通过MR设备,沉浸式观看接近真实场域的烈士故居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其中的多点叙事链路与空间化影像表达,实验结束后填写相关问卷。
第五组实验为实地体验(F)。在李白烈士故居现场,共招募20名被试参与实地体验,所有被试均为视觉良好的用户。每名被试在故居空间内直接进行观影体验,完成后填写相关问卷。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本研究以李白烈士故居数字化为例,避免使用昂贵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基于摄影测量3D图形技术进行实验素材开发制作。借助Maya软件和Unity软件构建VR系统平台。该系统展示重建的李白烈士故居360°全景和三维重建信息(图1)。
![]()
图1 360°全景(上)和三维重建内容采集与制作(下)
3.3 实验问卷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主要借鉴了不同情境下已经过实证检验的成熟量表,通过五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确保研究变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问卷包括满意度、视觉认知有效性、心流体验、移情程度、认知负荷、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7个维度。为了适应虚拟红色观影的研究情境及中国本土观影者的心理特点,量表在参考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VR电影的特征进行了适当修改。
具体而言,满意度量表主要参考Oliver[23]的方法,其研究指出,满意度是对产品特性或服务消费体验过程满意状况的评价,本文满意度测量共包括4个题项。视觉认知有效性量表主要参考Kim等[24]编制的测量问项,共包括4个测量问项。心流体验的测量主要参考心流体验量表(Flow State Scale, FSS),共包括4个测量问项。移情程度主要参考 Verhulst等[25]和Davis开发的人际反应性指数(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该量表评估移情的不同方面,包括视角转换和情感移情,包括4个测量问项。认知负荷量表主要源于Paas等[26]编制的量表,共包括 4 个测量问项。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量表主要采用刘润佳等[27]的量表,共包括8个测量问项。
第一至四组为虚拟体验组,实验步骤如下:(1)在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统一填写个人背景信息问卷,时间2分钟;(2)向所有被试发放纸质实验指导书,并逐一向被试进行讲解,时间3分钟;(3)先引导被试体验PC模式,之后被试正向佩戴VR头显,随机选择体验360°全景(P)、传统VR(T)、VR影像大空间(S)三种形式,同时记录行走路径和驻留时间,整个过程不限时间;(4)体验完成后,分别填写纸质问卷。
第五组为实地体验组,实验步骤如下:(1)在实验开始前,所有被试统一填写个人背景信息问卷,时间2分钟;(2)向所有被试发放纸质实验指导书,并逐一向被试进行讲解,时间1分钟;(3)被试反向佩戴VR头显,开始实地体验故居,同时记录行走路径和驻留时间,整个过程不限时间;(4)体验完成后,分别填写纸质问卷。实验分组情况如图2所示,图2(A)为360°全景组,图2(B)为传统VR组,图2(C)为实地体验组,图2(D)为VR影像大空间组。
![]()
图2 实验分组现场图
4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问卷主观数据分析,包括满意度、视觉认知有效性、心流体验、移情程度、认知负荷、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第二部分是分析被试者的移动路径、注意力分配等客观数据,并以实地体验模式为对照。
4.1 主观数据分析
我们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进行数据分析。基于夏皮罗-威尔克(Shapiro⁃Wilk)检验结果评估数据分布的正态性,并采用Levene检验评估方差齐性。由于数据不遵循正态分布,对于每个维度的问题,我们将所得分数相加,总分可以反映参与者在该维度上的认可度并采用了(非参数的相关样本重复测量)弗里德曼检验,揭示了问卷在7个维度上的显著差异。随后,我们两两进行Wilcoxon测试。图3总结了分析结果,每个维度的统计结果通过p值进行两两比较,所有结果以图表和测试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统计显著性水平采用标准符号表示:* (p < 0.05) 表示显著差异,** (p < 0.01) 表示高度显著差异,*** (p <0.001) 表示极显著差异。
![]()
图3 五种模式下不同维度用户体验效果条形图
在本实验中,以实地体验模式作为基准对比了PC、360°全景、传统VR和VR影像大空间4种虚拟模式在满意度、视觉认知有效性、心流体验、移情程度、认知负荷、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个维度的表现。结果显示,VR影像大空间在各个维度上表现最为突出,接近实地的体验效果,特别是在满意度(16.7分)、视觉认知有效性(17.23分)和心流体验(16.88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虚拟模式。传统VR的表现次佳,尤其在视觉认知有效性和移情程度上较为优越,表明更具互动性的虚拟体验能够增强参与者的沉浸感。相比之下,PC模式和360°全景模式得分相对较低,尤其在心流体验和满意度上,反映了这些较为简单的体验方式难以带来更强的沉浸感。此外,VR影像大空间和实地体验的认知负荷得分都较低,表明其对参与者造成了最少的认知压力。尽管如此,各实验组在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仍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证明了VR影像大空间相比而言具备较强的红色文化传播能力。总体而言,尽管虚拟观影仍无法完全替代实地体验,但VR影像大空间模式展现了较强的潜力,特别是在增强参与者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方面。
4.2 客观数据分析
在分析实地红色场馆与虚拟红色场馆中用户的行为模式时,我们使用Meta Quest 3记录了客观数据。具体而言,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1)用户移动路径:通过追踪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位置信息,描绘出用户的观影移动轨迹;(2)停留时间:我们记录了用户在每个虚拟文物附近观影停留的时长,以评估用户的兴趣点;(3)移动方差:通过计算用户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速度方差,分析其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节奏和流畅度。
图4所示的 Origin 浮动柱状图对用户在实地体验与虚拟观影,包括VR影像大空间、360°全景、传统VR、PC模式中的客观行为数据进行了比较,主要分析了观影移动距离与停留时间两个指标。结果显示,VR影像大空间模式在这两个维度上均最接近实地体验。具体而言,在观影移动距离方面,VR影像大空间模式的平均数值明显高于传统VR、PC与360°全景模式,表明观众在此环境中具有更强的自主探索性,其行为特征与实地体验最为相似。而360°全景模式的观影移动距离数值最低,是因为许多用户因视觉眩晕或操作受限而选择静止观看,从而减少了主动参与。PC模式由于仅支持平面视角切换,移动范围相对受限;传统VR虽具备沉浸特性,但场景结构与交互反馈的局限仍导致用户移动范围偏小。在停留时间方面,VR影像大空间同样呈现出与实地体验相近的结果。观众在该模式中往往能维持较长的专注与场景停留,反映其在情境真实感和空间沉浸方面的优势。相较之下,360°全景模式的停留时间最短,主要受限于眩晕与观看疲劳;传统VR与PC模式虽略有提升,但仍明显低于VR影像大空间。整体结果表明,VR影像大空间模式在虚拟条件下有效延续了观众的沉浸专注与参与强度。
![]()
图4 五种模式下不同维度用户体验效果Origin柱状图
在图5所示的速度方差比较中,VR影像大空间与实地体验的结果较为接近,说明用户在此模式下的移动节奏与停留分布更为自然、多样。较高的速度方差反映了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交替出现移动与凝视观影等行为,呈现出流动性的空间参与特征。相比之下,传统VR与PC模式的速度方差较低,说明其观影行为较为单一;360°全景模式的速度方差最低,观众多以定点观看为主,缺乏动态探索行为。
![]()
图5 各模式速度方差浮动柱状图
总体来看,尽管VR影像大空间模式还无法完全复制实地体验的所有细节,但其在用户行为的多个方面已取得了接近实地体验的表现。这表明VR影像大空间模式作为虚拟文化体验的实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实景仿真度和观看适应性,其为用户提供了接近实地的沉浸式观影体验,是构建虚拟红色走廊的首选形式。
5结语
本研究以李白故居为案例,设计并验证了支持VR影像大空间的VR电影形式。结果显示,在红色虚拟展馆的观影体验中,360°全景和传统 VR形式与实地体验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而VR影像大空间在注意力分配和沉浸感上与实地体验最为接近。该形式不仅能够保持与实地体验的相对一致性,还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沉浸式观影,并展现出其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潜力。
在数字化影像传播的背景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成为重要使命。依托摄影测量与建模等低成本、便捷化的技术路径,可将多个红色影像资源串联,构建虚拟红色走廊,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感染力。同时,VR影像大空间的探索不仅为红色影像的数字化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式,也揭示了其在沉浸式电影与虚拟叙事中的迁移价值。例如,本研究中形成的高保真三维建模方法与观众注意力分析路径,可直接借鉴到其他虚拟现实电影摄制中,用于提升观影沉浸感,实现叙事引导与情绪共鸣。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推动VR影像大空间的智能化与协同化,探索多人虚拟观影中的情绪互动、知识获取与学习效率等议题。同时,本研究也计划在更多红色场馆与社区文化中心部署VR影像大空间,并尝试将其应用路径延展至虚拟现实电影制作与沉浸式影像创作,以期推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并为影视领域的虚拟现实实践提供跨学科的技术支持与方法借鉴。
参考文献
(向下滑动阅读)
[1] 《求是》杂志.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2021⁃05⁃15)[2025⁃10⁃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5/content_5606697.htm.
[2] 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J].当代电影,2003(03):65⁃73.
[3] 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02):84⁃88.
[4] 姜荷.VR虚拟现实技术下影像表现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电影产业格局的冲击与挑战[J].当代电影,2016(05):134⁃137.
[5] 易欢欢,黄心渊.虚拟与现实之间——对话元宇宙[J].当代电影,2021(12):4⁃12.
[6] 孙略.VR、AR与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13⁃21.
[7] 王楠,廖祥忠.建构全新审美空间:VR电影的沉浸阈分析[J].当代电影,2017(12):117⁃123.
[8] 李玉萍,刘亚男,杨晓霞.喀斯特旅游地虚拟旅游体验对实地旅游意愿的影响——以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例[J].中国岩溶,2024,43(02):463⁃475.
[9] 周雯,徐小棠.沉浸感与360度全景视域:VR全景叙事探究[J].当代电影,2021(08):158⁃164.
[10] 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39(01):2⁃46.
[11] 常慧琴.浅谈VR与电影[J].现代电影技术,2016(04):36⁃37.
[12] 郑太雄,黄帅,李永福,等.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自动化学报,2020,46(04):631⁃652.
[13] LERMA J L, NAVARRO S, CABRELLES M, et al.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and close range photogrammetry for 3D archaeological documentation: the Upper Palaeolithic Cave of Parpalló a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0, 37(3): 499-507.
[14] PREVIATO C, MONEGO M, MENIN A, et al. A multi⁃scalar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Structure for Motion, laser scanning and direct survey of the Roman theatre of Nora (Cagliari, Sardinia)[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22, 43: 103440.
[15] 杨玉洁.从《奇幻森林》到《曼达洛人》看虚拟制作的演化[J].影视制作,2020,26(06):14⁃23.
[16] 黄石.虚拟现实电影的镜头与视觉引导[J].当代电影,2016(12):121⁃123.
[17] 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新闻传播,2013(01):52⁃53.
[18] 贾云鹏,刘雅昕.基于情感传播的游戏反馈机制——虚拟现实电影中的交互[J].当代电影,2022(08):169⁃176.
[19] RUSNAK M. 2D and 3D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s in architectural and heritage studies: in search of gaze pattern similarities[J]. Heritage Science, 2022, 10(1): 86.
[20] 詹琳,黄佳,王春,等.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红色旅游资源三维数字化呈现——以清水塘毛泽东杨开慧故居为例[J].旅游学刊,2022,37(07):54⁃64.
[21] MU R, NIE Y, CAO K, 等. Pilgrimage to Pureland: Art, Perception and the Wutai Mural VR Reconstr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24, 40(8): 2002⁃2018.
[22] 於水.从非线性叙事电影到交互叙事电影[J].当代电影,2012(11):101⁃106.
[23] OLIVER R L. 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M]. Routledge, 2014.
[24] KIM K, KWON O, YU J. Evaluation of an HMD⁃based multisensory virtual museum experience for enhancing sense of presence[J]. IEEE Access, 2023, 11: 100295⁃100308.
[25] VERHULST I, WOODS A, WHITTAKER L, et al. Do VR and AR versions of an immersive cultural experience engender different user experienc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1, 125: 106951.
[26] PAAS F G W C, VAN M J J G. Instructional control of cognitive load in the training of complex cognitive task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4, 6(4): 351⁃371.
[27] 刘润佳,黄震方,余润哲,等.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07):1673⁃168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