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崛起的蓝图里,郑州都市圈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而撑起这根“顶梁柱”的关键,正是其核心区域。作为2023年晋级的国家级都市圈,郑州都市圈核心区不仅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更直接决定着整个都市圈的发展成色,牵引着全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
从规划界定来看,核心区的范围清晰且扎实。依据《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核心区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覆盖郑州全市域,还包含开封主城区、尉氏县,许昌全域,新乡原阳县及平原新区,焦作武陟县,洛阳偃师区。这片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了4670万常住人口,2024年贡献了37983.2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中,常住人口排第4位,经济总量列第10位,是实打实的“人口密集区”和“经济主力军”。其中,郑州主城区、航空港副城,再加上开封主城、许昌主城,构成了核心区的“动力核心”,依托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的深度推进,成为拉动整个都市圈向前跑的“主引擎”。
![]()
交通先行,是核心区打破地域壁垒的“关键一招”,如今“一小时通勤圈”早已不是口号。2025年3月,郑开城际铁路宋城路站至开封站段通车,开封站到郑州东站最快只要25分钟,“郑州上班、开封安家”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日常;4月,串联郑州火车站与开封清明上河园、龙亭等景区的郑开“旅游K线”开通,周末坐城际列车逛景区,成了两地居民的新选择。郑焦城际铁路运营十年,33分钟的车程让焦作和郑州“亲如一家”,不仅带火了云台山等景区,还帮焦作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了“旅游新城”。2023年底开通的郑许市域铁路更厉害,既是“购物线”——列车上常能看到提着胖东来购物袋的乘客,也是“产业线”——沿线13个产业园区,让郑州的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产业,与许昌的电气装备制造精准对接。再加上郑州航空港“空中丝路”不断扩容,高速公路环线越织越密,跨市“断头路”逐个打通,立体交通网让核心区真正实现了“手拉手、心连心”。
![]()
产业协同与民生共享,让核心区的“向心力”越来越强。产业上,郑州的科创优势和许昌的制造强项互补,航空港的物流能力帮开封文旅打开更大市场,富士康、比亚迪、超聚变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向周边延伸,形成“分工不分家”的格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民生上,200项跨市“同城通办”落地,社保转移、医保结算不用再“跑断腿”;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通水后,开封部分居民喝上了和郑州同源的黄河水;郑州的大医院还和开封、许昌等地医院建了医联体,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同城生活”从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
生态共保,则为核心区发展守住了“绿色底线”。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今成了“鸟类乐园”,记录到的鸟类从5年前的230多种增加到28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3种,黄河惠济区段还入选了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沿黄生态廊道建了76.5公里骑行道、36公里步行道,种了7.84万株乔灌木,既是市民散步健身的好去处,也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生态屏障”,助力郑州空气质量连续5年改善。核心区还搞了跨市生态联防,郑州和洛阳、新乡等城市签了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一起治理黄河流域,让花园口断面水质连续五年稳定在Ⅱ类,真正实现了“既要发展,也要绿水青山”。
![]()
眼下,郑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已经明确,要让郑州都市圈在全省、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地位更稳固。作为“先锋队”的核心区,正以交通为纽带、产业为支撑、民生为根本、生态为保障,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协同发展。从城际列车的呼啸声,到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从黄河湿地的鸟鸣声,到市民办理“同城业务”的便捷笑脸,郑州都市圈核心区正用真实的发展成果,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中部都市圈建设交出“中原答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