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9日下午,浙江台州杜桥镇宝龙广场三楼的游乐场里,一名4岁男童在蹦床上欢快地跳跃着。
谁也没想到,一场致命的危机正在逼近。孩子的母亲通过手机小程序下单了一杯珍珠奶茶,由同行的朋友取来后,孩子因为口渴喝了几口。
紧接着,孩子继续在蹦床上玩耍,悲剧就在这一刻发生,珍珠奶茶中的珍珠颗粒突然反流,噎住了孩子的气管。
监控录像显示,下午3点51分,孩子突然在蹦床上坐下,随后倒地不起。
同行的另一个孩子发现异常后,急忙呼叫大人。
母亲冲过来后,试图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但黏稠的珍珠牢牢堵塞了气道。
她抱着孩子冲向游乐场大厅求助,工作人员却表示不具备救援技能。
孩子被紧急送医,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最终宣告不治。
医生事后表示:“珍珠都黏在气管里,连海姆立克法都无力回天。”
悲剧发生后,家属的悲痛化为了愤怒。
他们质疑奶茶店未在店内张贴明显警示,也未口头提示珍珠对儿童的风险;指责游乐场未禁止携带食物入场,且缺乏应急救助能力;更批评商场监管不力。
然而,网友却发现,奶茶店的小程序下单页面其实折叠了一条儿童和老人在监护下食用的提示,只是藏得极深,需要点击展开更多能看到。
尽管当地政府、派出所和法院已介入调解,但三场调解均因家属情绪激动而陷入僵局。这场看似偶然的意外,背后却是多重安全防线的集体失守。
![]()
“家长自己喂孩子喝珍珠奶茶,还让他去蹦床,现在反而怪商家?”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评论几乎撕裂了整个互联网。
争议的焦点首先指向了监护责任与商家提示的界限。
一方网友认为,奶茶店在小程序角落的提示根本是形式主义,那种需要点开才能看到的提示,和没有提示有什么区别?
商家明明知道珍珠对儿童有风险,为什么不能贴在杯身上或者口头说一句?”
但另一方反驳道:“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明知道珍珠奶茶有窒息风险,还让孩子边喝边跳,这简直是常识缺失!”
更尖锐的争议在于赔偿与问责的边界。
有网友挖出类似案例:2022年四川资阳一名16岁少年同样因珍珠奶茶窒息身亡,但当时并未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商家问责。
而本案中,家属强调不是为了赔偿,只是要一个说法,却同时要求奶茶店、游乐场、商场三方担责。
这种全盘追责的态度被部分网友讽刺为巨婴式维权,是不是接下来还要告闺蜜帮忙拿奶茶?
告牛奶厂没写上禁止蹦床饮用?
而最让人心寒的,是舆论对家属的二次伤害。孩子父亲在社交媒体发声后,竟遭遇网暴“告你老公吧,要不是你俩太色,你们都不会有孩子!”
这类言论虽极端,却折射出公众对监护失职的零容忍。
但理性声音指出,家长固然有错,但商家和社会安全网的漏洞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游乐场有急救员,如果奶茶杯上印了警示图,悲剧或许能避免。
![]()
“今天怪奶茶店,明天是不是要怪生产吸管的厂家?”
当这起悲剧被推向问责扩大化的极端,许多网友开始警惕,如果法律一味迁就弱势方,只会助长不负责任的风气!
一名律师尖锐指出,根据《民法典》,监护人才是未成年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此案中家长放任幼儿在蹦床上饮用高风险饮品,已构成重大过失。
更深刻的担忧在于社会规则的崩塌。
回顾类似事件,有家长因孩子玩滑梯摔伤而起诉商场,有游客因自身失误错过航班而在机场下跪闹事,这种我惨我有理的逻辑,正在消解社会的责任底线。
本案中,奶茶店的小程序确有提示尽管不醒目,游乐场也并非直接致死原因。
若仅因“死者为大”就强行分摊责任,无异于告诉所有人只要孩子出事,总能找到别人背锅!
但理性声音呼吁构建共同责任网。并不意味着商家无需进步。
奶茶店完全可以在杯身印刷醒目的警示图案,游乐场也应配备急救设备和培训。
真正的公平,是让该负责的人负起责任,而非用连带责任掩盖主要问题。
正如网友所言:“家长是主要责任方,但商家也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互相甩锅,让悲剧成为无解的罗生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