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清晨,丹阳东郊的杏虎村再次升起庄重的五星红旗。村口的纪念碑前,乡亲们默默站立,25年的光阴并未冲淡那一声巨响留给国人的震撼。猎猎旗声之下,一句低沉的悼词把人们带回1999年的那个夜晚。
![]()
当年3月,科索沃危机正酝酿成风暴。美国主导的北约在没有获得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南联盟空袭。空袭持续78天,贫铀弹、集束炸弹铺天盖地,8000余名平民死伤,南联盟的桥梁、医院、电站一夜之间化作废墟。5月7日深夜,贝尔格莱德陷入全城停电,唯一的光亮来自空中划破夜幕的尾焰。
![]()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大楼此刻也断了电。工作人员凑在微弱的手电灯束里商量第二天拍照——他们想把最真实的一线生活传回国内。话音刚落,刺耳的防空警报再度响起,空袭警告已经成为夜色中的常态,没人预料新的目标竟然正对着这座写有CHINA的大楼。
“电台失灵了!”值班人员急促报告,话音未落,一束白光冲入院落。紧接着,剧烈爆炸震碎墙体,碎砖如雨。几秒后,又一枚导弹贯穿地下室。乱石堆中只听到断裂的钢筋在火舌里爆出焦糊味,火光映照人们惊恐的眼睛。有人嘶吼:“快跑!”更多人扶着彼此,蒙住口鼻,穿过浓烟滚滚的楼梯。
混乱持续数十分钟。院子里的煤气罐接连爆燃,近距离的高温令铁质扶手都滚烫。翻墙而出的职员至少救下了二十余人,但清点时依旧少了四个名字——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以及驻馆武官任宝凯。凌晨三点,火势稍歇,救援队在焦黑的废墟中找到邵云环的遗体;五点,寻获许杏虎与朱颖;清晨,身负重伤的任宝凯被抬出大楼,幸存。
悲讯传抵北京,天安门前的悼念自发汇聚。江苏丹阳高甸村(彼时尚未改名)同样灯火难眠。村干部深夜赶到许家,面对两位白发老人却怎么也开不了口,先去通知了远在镇区工作的姐姐。新闻封锁不了乡村的无线电,两位老人最终还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儿子的名字,当场晕倒。第二天,全村自发筑起一条石子路迎接烈士骨灰,雨夜泥泞,石子碾进土地,也压在村民的心头。
![]()
2001年,丹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高甸村与周边四村合并,命名为“杏虎村”;同年,6000平方米的烈士纪念馆落成。地方财政拨专款为许家老两口安排干部级待遇,志愿者轮流照看起居,逢年过节,水果、粮油送到门口。许杏虎的姐姐由于身体欠佳,一度无法外出谋生,镇里专门调配岗位,为她提供养老社保。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丘陵占七成的村庄原先只有零碎旱田。纪念馆建好后,农业部门牵头帮扶,引进适宜山地的水蜜桃、蓝莓新品种,还注册了“杏虎”商标。合作社把分散农户组织起来,产品打包进江浙沪生鲜渠道。20年前走不通拖拉机的土坡,如今柏油路蜿蜒到每家果园门口,发车直达上海批发市场。烈士父母年迈不能远行,却常被乡亲搀到纪念馆门前,看一眼熙攘游客,再回屋喝茶。
![]()
回溯1999年,人们对外部高压手段只能忍辱承受;25年后,中国已拥有全天候战略预警体系和世界第二经济体量。某些国家再想靠“误炸”借口搪塞责任,难度早非当年可比。丹阳老人没读过专业论文,却能从电视新闻里听懂“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载人深潜突破万米”这些句子——他们的儿子当年写过战地稿件,梦想的正是今天纸面上那些数字。
杏虎村道路两旁,新植的早春栾树已经能遮阴。每年此刻,许杏虎和朱颖的遗像被鲜花簇拥,碑前常有父辈把孩子抱到肩头,轻声告诉他们:这对年轻夫妻,用生命换来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底气。孩子或许还不懂,可名字会记住,旗帜会记住,村庄会记住。时间继续向前,碑石下的故事却一刻不肯褪色。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