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衡坚持二里头是夏都
1979年,邹衡先生在登封举行的考古论坛上,语气非常严肃的说:“二里头是夏王朝都城,1至4都是夏文化。”
原本会议只有1个小时的发言,却被邹衡又给补了半小时的的发言时间。
其实,邹衡之所以坚持二里头是夏朝都城和夏文化,是因为王湾文化。
![]()
早年间,邹衡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就到洛阳实习工作,被分配到了王湾遗址工作,1959年,二里头和王湾都属于考古初期阶段,邹衡虽然没有参与到二里头的考古,却一直关注二里头的发掘,时不时的就去二里头考古发掘现场参观。
王湾遗址和新砦的关系
经过邹衡系统整理王湾考古发掘报告,王湾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历经龙山文化和夏朝(新砦遗址)阶段,众所周知,新砦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过渡阶段。
王湾遗址的上限是4500年前,下限是3800年前,1975年,河南考古人员在临汝煤山遗址发掘出新砦期灰坑打破王湾三期文化灰坑的地层关系,发掘者当时把煤山的这类遗存归之为二里头文化一期。
![]()
这种打破地层的关系在王城岗和瓦店都有发现,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新砦遗址发掘时,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偏早者属于以往常见的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约与煤山二期文化遗存相当,属王湾三期文化范畴;偏晚者兼具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因素,呈现二者的过渡形态。主持发掘的学者曾将其命名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后来学者将新砦遗址从二里头文化中独立出来,认为新砦遗址比二里头要早,属于王湾遗址“新砦期”认为新砦遗址继承了王湾遗址,然后新砦遗址最后转变形成了二里头。
![]()
王湾遗址和夏都二里头
考古人员认为既然二里头是夏朝晚期都城,那下限就是以商汤灭夏的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二里头四期阶段,这就引出了夏王朝的上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公元前1600年上推471年,将夏始年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并认为夏代上限“基本落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段(公元前2132年至前2030年)范围内”。
文献中的夏朝
夏朝早期都城王城岗和晚期都城二里头遥相呼应,这和文献中《汉书》颍川郡阳翟条下自注“夏禹国”。《续汉书·郡国志》颍川郡阳翟条云“禹所都”。《帝王世纪》说:“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水经注·颍水》:“颍水……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伯。”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臣瓒说“斟鄩在河南”指今河南洛阳。《逸周书·度邑解》: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同此。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的说法:“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集解》引臣瓒曰:“今河南城为斟鄩。”以上记载都将斟鄩地望界定在洛阳平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