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坤
10月27日,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港镇梁祝社区的梁祝广场,一场围绕宅基地边界的邻里纠纷正在“草亭议事会”上进行。
一方情绪激动,一方寸步不让。在场的除了社区干部,还有老党员、乡贤和法律顾问。他们没有简单裁决,而是耐心倾听,从情、理、法多角度疏导。半小时后,双方语气缓和,一小时后,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舒城乡村已不鲜见。从曾经的“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到如今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变化始于一场名为“无事”找书记的基层治理变革。
“无事”,并非真的没有事。舒城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朱冠仓解释称,在这一模式下,基层党组织提前主动介入,积极走进群众,与村民们面对面坐下来,大事小事一起议,形成了“收集”“协商”“落实”“反馈”这一完整的环节链,让风险在第一线化解、矛盾在最初端解决、共识在最基层凝聚,最终实现“无事”找书记。
![]()
舒城县文王村的乡贤说事会,志愿者正在调解纠纷。受访者供图
在舒城县的春秋苑社区,网格员小张正拿着民情日志本走访住户。“以前是等群众上门,现在是找事做、问需求。”该社区将辖区划分为8个网格,建立“邻里议”平台,车辆乱停、飞线充电等昔日顽疾,通过居民、物业、社区三方共商得以化解。
而在整个舒城,共划分了2147个基础网格,推行“1+1+1+N”模式,即每个村配备1名网格指导员,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名兼职网格员。
这些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政策宣传、信息搜集、矛盾化解,都是他们的职责。
网格员老张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是等群众上门,现在是我们主动找事做。通过常态化走访,上半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和民生诉求50余件,90%以上得到了有效化解。”
![]()
基层网格员走进居民家中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基层治理,除了靠人力,更要靠“智”力。
在舒城县棠树乡烽西村,独居老人李大妈家里新装的“一键呼叫器”成了她的“电子保姆”。“年纪大了,就怕突然不舒服。现在一按按钮,书记马上就能接到消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舒城县投入千万元专项资金,打造“县—乡—村—网格—户”五级贯通的智慧治理平台,研发“无事”找书记微信小程序,开通8712345书记热线,构建起“群众点单—书记接单—网格办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处理群众诉求超万件,满意度达99.75%。
![]()
舒城“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台。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从网格治理到智慧平台,舒城的创新不止于技术层面,更在于机制的全面革新。
在舒城县万佛湖镇白畈村的“老公亲”评理说事点,几位乡贤正调解一起土地纠纷。调解员老周道出了工作心得:“我们不是法官,讲的是乡情亲情,用的是情理法融合。”
这样的评理说事点在全县已有426个,去年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5976件,成功化解15832件,化解率达99.1%。全县信访总量和层级大幅降低,逐步实现从“信访”到“信任”的转变。
机制创新的另一亮点是积分制的推广。南港镇过湾村的积分超市里,村民排着队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加环境整治20分,调解邻里纠纷50分,现在大家抢着干活哩!”村支书笑着说。
有数据统计,目前舒城县21个乡镇426个村(社区)开展积分制工作,累计兑换积分67万分,群众参与率从36%跃升至76%。
从“书记热线”到“一键呼叫”,从“草亭议事”到“积分超市”,舒城的基层治理创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舒城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朱冠仓认为,“无事”找书记的本质,就是把“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有机结合,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用“微积分”激发“大能量”,用“小程序”联通“大民心”。
正如一位村民所说:“现在不是没事找书记,而是有事找书记准能成;不是书记怕群众找事,而是群众乐意找书记办事。”
![]()
舒城县风景如画。人民网 郭昊摄
在这里,治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而是融入日常的服务;不再是刻板生硬的制度,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让每一个百姓感觉不到治理的存在,却时刻享受治理的成果。”朱冠仓说。
![]()
点击进入专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