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⒁:仿同
—— 从“借光”到“发光”
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 范伦特(G.E.Vaillant,1992)
![]()
所谓仿同,即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仿同有两种,一种是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常见的“伟人(英雄)崇拜”也属此类。
![]()
![]()
一、 仿同的本质与心理动因:成为更好的“我”
仿同,或称认同,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通过潜意识地吸收、模仿另一个人的特质、价值观、行为模式乃至情感态度,以此构建自我概念、提升自我价值感或应对焦虑的一种重要机制。它是我们学习成为“人”,并在社会中找到自身位置的基础心理过程。
1. 构建自我与身份。一个孩子最初并没有稳定的自我,他通过仿同父母(尤其是同性别父母)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是身份形成的基石。
2. 应对焦虑与获得力量。通过仿同一个更强大、更成功的对象(如英雄、偶像),个体能在心理上分享对方的力量,从而克服自身的无力感、渺小感和不安全感。
3. 融入群体与社会化。仿同同伴、团体或文化的规范,是个体获得归属感、被社会接纳的必要途径。我们通过仿同来学习语言、习俗和社交规则。
![]()
二、 仿同的典型类型与表现
1. 发展性仿同——“我是你”(健康成长)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近似模仿”,这是最健康、最核心的仿同形式。主要包括:
一是性别认同。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内化性别角色行为。
二是超我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通过仿同父母的道德标准,形成了自己的超我。
三是言谈举止的继承。不经意间,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使用了父母的口头禅或行为模式。
![]()
2. 对象选择型仿同——“你的就是我的”(弥补不足)
本文开头我们提到“利用别人的长处”,这种仿同更多地是为了弥补自身的缺陷感(自卑感),其核心是 “通过与强者联合,我自己也变得强大了”。
一是“光环效应”或“借来的荣耀”。正如我们所举的例子,一个不漂亮的女孩通过与漂亮朋友为伴,分享他人对朋友的赞美,仿佛自己也拥有了这种魅力。球迷为自己球队的胜利而狂喜,也属于此类——团队的胜利成了个人的胜利。
二是伟人/英雄崇拜。青少年通过崇拜科学家、艺术家、明星,将他们的理想和内化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获得成长的方向和动力。
3. 向攻击者仿同
这是一种特殊的、更具病理性色彩的仿同。指个体在受到强权压迫或感到恐惧时,通过仿同施虐者或权威的行为,来消除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恐惧感。例如,被霸凌的孩子可能转而成为霸凌者;严苛上司手下忍气吞声的员工,一旦晋升后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下属。(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对攻击者认同”机制相通)。
![]()
三、 仿同的双重作用:成长的阶梯与自我的迷失
1. 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人格发展的引擎:没有仿同,人格将无法正常发展。它是我们学习爱、责任、规则和技能的心理桥梁。
社会文化的传承:文明得以代代相传,正是依靠每一代人对上一代文化成果的仿同与内化。
心理疗愈的契机: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积极的仿同,内化其接纳、共情和理性的态度,从而学会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
2. 消极的病理性后果
自我同一性混乱:过度或盲目地仿同,会导致个体失去真实的自我,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例如,青少年为了融入群体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见。
僵化与偏见:不加批判地仿同父母或群体的偏见,会导致个体思想僵化,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
病态成瘾的崇拜:对偶像的仿同如果失去理性,可能导致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产生狂热的、非理性的行为。
四、 如何引导形成健康的仿同
1. 从仿同到整合。心理成熟的过程,是从简单地“模仿”某个榜样,发展到汲取多个榜样的优点,并最终整合成独一无二的自我。
2. 保持批判性思维。在仿同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辨别能力,思考“哪些是适合我的?哪些是我真正认同的?”
3. 接触多元榜样。提供丰富、多元的榜样选择,有助于个体避免单一、僵化的仿同,形成更丰富、更具弹性的人格。
4. 鼓励自我探索。最终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找到并忠于那个核心的、真实的自我,让仿同服务于自我的实现,而非取代自我。
五、本节总结
![]()
以上我们对仿同机制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是何等依赖“榜样”来塑造自我。它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寻找并内化“理想自我”形象的过程。
健康的仿同,如同攀爬时抓住的坚实岩点,帮助我们向上成长;而病态的仿同,则像失去自我的迷彩,让我们消失在环境的背景中。真正的成熟,在于我们有勇气消化所有内化的榜样,最终孵化出那个独一无二的、翱翔于天际的自我。
仿同是心灵的手电筒,
照见别人的高光,也照出自己的暗角。
聪明的使用者知道:
“借光”是为了赶路,
“发光”才是抵达。
(未完待续。点关注,不走丢。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系列科普文章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头条号等。部分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您还见过哪些“仿同”的鲜活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观察和思考。文章和视频如果能入您法眼,请用您带有余香的手,关注、推荐、点赞或转发,让我们一起携手,让心理学关爱更多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