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逆贼李卫,竟敢托名立庙,实乃欺君大罪!"
乾隆皇帝的怒吼声在养心殿内回荡,手中的奏折被狠狠摔在龙案上。
殿内跪着的众位大臣无人敢抬头,只听得龙袍摆动的声音越来越急促。
"父皇生前最信任的臣子,死后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乾隆的声音带着颤抖,不知是愤怒还是别的什么。
和硕亲王弘昼小心翼翼地开口:"皇上息怒,李卫已死,此事......"
"死了就能一笔勾销吗?"乾隆猛然转身,眼中闪着寒光,"他李卫生前是父皇的忠臣,死后却成了朕的逆贼!"
殿外秋风萧瑟,似乎还能听到两年前那个忠诚老臣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叹息。
而那座神秘的庙宇,正静静地立在江南某处,守着一个足以撼动皇权的秘密。
![]()
01 雍正三年,李卫初识龙恩
雍正三年春,紫禁城内春意盎然,却掩不住朝堂上的肃杀之气。
李卫跪在养心殿的金砖地面上,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知道今日一见,要么飞黄腾达,要么人头落地。
"李卫,朕听说你在户部当差,却常常越职处理工部、兵部之事?"雍正皇帝的声音不怒自威,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凝固了。
"回皇上,微臣只是看不得朝中有不合理之处,一时冲动,请皇上治罪。"李卫的声音很稳,但心中却如惊涛骇浪。
雍正放下手中的朱笔,缓缓走下龙椅,每一步都踏在李卫的心坎上。
"不合理?"雍正站在李卫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个敢说真话的小官,"你倒是说说,哪里不合理了?"
李卫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生死关头,索性豁出去了:"皇上,户部拨银修河堤,工部却迟迟不动工,兵部调兵护堤,却不知何处用兵,如此下去,春汛一来,百姓遭殃,朝廷威信何在?"
话音刚落,殿内静得连针掉地的声音都能听见。
雍正突然大笑起来,笑声在大殿内回荡:"好一个'朝廷威信何在'!"
"李卫,你可知朕最厌恶什么样的臣子?"雍正的笑容突然收敛,眼神如刀。
"微臣不敢妄测圣意。"李卫的声音开始有些发抖。
"朕最厌恶那些只会阿谀奉承、尸位素餐的庸才!"雍正的话语如雷贯耳,"而你,虽然莽撞,却是个有血性的汉子!"
李卫猛然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从今日起,你就是朕的浙江巡抚,去江南,给朕好好整顿那些贪官污吏!"雍正的话语斩钉截铁,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微臣......微臣何德何能......"李卫的声音都有些哽咽了。
"朕看重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忠心!"雍正走回龙椅,背对着李卫说道,"记住,你的一切都是朕给的,朕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明白吗?"
"微臣明白!微臣这条命就是皇上的!"李卫重重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那一刻,李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这个识人待人的明君,他愿意粉身碎骨,万死不辞。
离开养心殿时,李卫的脚步有些虚浮,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从此改变了。
从一个七品小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这样的恩德,他李卫拿什么来报答?
夕阳西下,紫禁城的红墙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庄严,李卫在心中暗暗发誓:此生此世,绝不辜负皇上的知遇之恩!
他却不知道,这份忠诚,将在多年后引发一场惊天风波。
02 江南岁月,君臣情深似海
雍正五年,江南烟雨朦胧,李卫已在浙江巡抚任上两年有余。
这两年来,他雷厉风行,整饬吏治,江南百姓无不称颂,而他心中想的却只有一件事:不能辜负皇上的信任。
这日清晨,李卫正在巡抚衙门内批阅公文,忽然有快马来报:"皇上密旨到!"
李卫心中一紧,连忙整理衣冠,跪在堂前接旨。
来人却不是寻常的传旨太监,而是雍正的心腹年羹尧的副将。
"李巡抚,皇上有密旨,只许你一人知晓。"副将的神色极为严肃。
李卫屏退左右,恭敬地接过密旨,展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密旨上写着:"卫,朕夜观天象,恐有不测,若朕有不幸,你需保护好朕为你准备的东西,切记,此物关乎朝廷根本,万不可落入他人之手。明日午时,有人会将东西送到你府中后院,你亲自收下,生死勿失。雍正亲笔。"
李卫看完密旨,手都在发抖,皇上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不测"?什么东西如此重要?
他想细问,但副将已经告辞离去,只留下满肚子的疑惑。
次日午时,果然有一个身穿布衣的中年人来到李府后院。
"李大人,奴才奉旨前来。"来人从怀中取出一个黄绸包裹的木匣。
李卫接过木匣,沉甸甸的,不知里面装着什么。
"大人切记,此物关乎江山社稷,万不可示人。"来人说完,转身就走。
"等等,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李卫急忙叫住他。
来人回头,眼中满是忧虑:"大人,奴才不敢多言,只是皇上交代,若有一日皇上驾崩,大人需按匣中指示行事,以保大清江山永固。"
说完,来人匆匆离去,留下李卫独自站在后院,手中的木匣仿佛有千斤重。
李卫回到书房,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里面是一份黄绢密诏和一块玉佩。
密诏上写着一行字:"若朕崩逝,立庙供奉此佩,告慰朕灵,护我大清。"
李卫看得云里雾里,但既然是皇上的旨意,他自然要遵从。
他将木匣藏在书房密室中,这一藏,就是十三年。
雍正十年,李卫调任江苏巡抚,雍正对他的信任日渐加深。
每当朝中有重大决策,雍正总是会密召李卫进京商议。
有一次,李卫在养心殿陪雍正用膳,雍正突然问道:"卫,你可曾想过,朕百年之后,你将如何自处?"
李卫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皇上,微臣从未想过此事,微臣只想着如何为皇上分忧解难。"
雍正笑了笑,眼中却有一丝说不出的忧虑:"朕的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但朕担心,他们不一定能理解朕的苦心,更不一定能理解你的忠诚。"
"皇上言重了,皇子们都是人中龙凤,将来必定是明君。"李卫恭敬地说道。
"希望如此吧。"雍正长叹一声,"卫,朕这辈子最欣慰的,就是有你这样的臣子,君臣一心,共济时艰。"
李卫听了,眼眶有些湿润:"皇上,微臣何德何能,能得皇上如此看重,此生此世,微臣都不会忘记皇上的恩德。"
那一夜,君臣二人谈到深夜,雍正讲起了治国的艰难,李卫则汇报着江南的民情。
李卫离宫时,雍正亲自送到殿门口,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殊荣。
"卫,你记住,无论何时,你都是朕最信任的人。"雍正的话语深深烙在李卫心中。
李卫跪下叩首:"微臣永不忘皇上大恩!"
谁能想到,这竟是君臣二人最后一次深谈。
03 雍正驾崩,忠臣殉主情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一个足以改变大清国运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天下。
"皇上驾崩了!"
快马传来的消息让正在江苏巡抚衙门处理公务的李卫如遭雷击,手中的毛笔掉在地上,墨汁溅了一地。
"不可能!不可能!"李卫猛然站起,整个人都在颤抖,"皇上前几日还给我来信,怎么会......"
传信的驿卒跪在地上,声音哽咽:"李大人,确实是圣上龙驭归天,昨夜子时,在圆明园......新皇已经登基,是弘历皇子,年号乾隆。"
李卫听到这里,整个人仿佛被掏空了灵魂,踉跄几步,跌坐在椅子上。
"皇上......皇上......"李卫喃喃自语,眼中的泪水如决堤般涌出。
他想起了十年前在养心殿的初次相见,想起了雍正对他的知遇之恩,想起了君臣深夜长谈的温馨时光。
"备轿!我要立刻进京!"李卫强撑着站起身来,声音沙哑得厉害。
"大人,新皇有旨,各地督抚暂时不必进京,在任守孝即可。"驿卒小心翼翼地说道。
李卫愣住了,按照惯例,先皇驾崩,重臣都要进京奔丧,为什么这次不同?
但圣旨就是圣旨,他不敢违抗,只能在江苏就地设灵守孝。
李卫命人在巡抚衙门后堂设置了雍正的灵位,他跪在灵前,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只是痛哭流涕。
"皇上,微臣对不起您,您走的时候,微臣不在身边......"李卫的哭声撕心裂肺,整个后堂的人都为之动容。
第四天,李卫的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强行给他喂了一碗粥。
"老爷,您这样下去,身体会撑不住的。"夫人眼中满是担忧。
"撑不住?"李卫苦笑一声,"皇上都没了,我撑着这条命还有什么用?"
李卫想起了密室中的那个木匣,那道密诏上写着"若朕崩逝,立庙供奉"的话。
他踉踉跄跄地走到书房,打开密室,取出那个珍藏了十三年的木匣。
木匣已经有些陈旧,但里面的密诏和玉佩依然如新。
"立庙供奉,告慰朕灵......"李卫轻声念着密诏上的字,心中有了决定。
他悄悄派了心腹管家,在距离苏州城三十里的灵岩山上,选了一处隐秘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小庙。
庙很简陋,只有三间房屋,但李卫却花了重金,请来了最好的匠人雕刻神像。
神像的面容,正是按照雍正皇帝的容貌雕刻的。
庙建成后,李卫亲自将那块玉佩供奉在神像前,又立了一块牌位,上书"雍正圣主之位"。
从此以后,李卫每隔几日就要到庙中祭拜,跪在神像前诉说心中的思念和痛苦。
"皇上,您在天之灵可安好?微臣在人间,时时思念您的恩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卫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本就不胖,现在更是瘦得皮包骨头。
乾隆元年春,李卫在处理公务时,突然咳血不止。
大夫诊断后,摇头叹息:"李大人这是心病,非药石能医。"
李卫自己也知道,他这是思君成疾,心病难医。
乾隆元年夏,五十一岁的李卫在江苏巡抚衙门内,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他握着夫人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去见......皇上了......"
李卫死后,江南百姓无不哀伤,他们自发为这位清廉的好官设置灵堂,送行的队伍绵延数里。
然而,李卫的死讯传到京城时,年轻的乾隆皇帝却皱起了眉头。
"李卫?父皇生前确实很器重他,可惜了。"乾隆的语气很平淡,远没有想象中的悲伤。
但很快,一个消息的传来,让乾隆的脸色彻底变了。
04 乾隆震怒,庙中现异象
乾隆二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那座隐秘的小庙暴露在世人面前。
苏州知府陈大人陪同钦差大臣巡视江南,路过灵岩山时,看到山上烟雾缭绕,以为是哪家在烧香拜佛。
"那山上怎么有香火?"钦差大臣好奇地问道。
"回大人,那里有座小庙,听说是前任李巡抚建的,用来祭拜什么神仙的。"陈知府如实回答。
钦差大臣心中一动,李卫在朝中名声很大,皇上对他的评价却耐人寻味,这庙里供的究竟是什么?
"走,去看看。"钦差大臣决定一探究竟。
一行人策马上山,很快就到了那座小庙前。
庙门虽然简朴,但香火很旺,显然经常有人来祭拜。
推门而入,众人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正殿中央,供着一尊神像,神像的面容威严端庄,身穿龙袍,俨然是帝王装扮。
更令人震惊的是,神像前的牌位上清清楚楚写着"雍正圣主之位"几个大字。
钦差大臣脸色刷地变白了,这不是在庙里供奉雍正皇帝吗?
"这......这是什么意思?"钦差大臣的声音都有些发抖。
陈知府也被吓得不轻:"下官......下官不知道李卫大人建庙是为了这个......"
钦差大臣仔细观察,发现神像雕刻得极为精细,面容与先皇确实有几分相似,而且神像前还供着一块精美的玉佩。
"快!立即封锁此地!"钦差大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任何人不得靠近!"
随后,钦差大臣星夜兼程赶回京城,将此事禀报给乾隆皇帝。
乾隆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了钦差的汇报,手中的朱笔啪地折断了。
"什么?李卫建庙供奉先皇?"乾隆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
"回皇上,千真万确,臣亲眼所见,庙中神像确实是按照先皇容貌雕刻,而且立有牌位。"钦差大臣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喘。
乾隆腾地站起身来,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荒谬!简直荒谬!"乾隆怒不可遏,"李卫这个庸奴,竟敢私自为先皇立庙,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僭越!这是大逆不道!"
在场的大臣们都被皇上的愤怒吓得噤若寒蝉,没人敢插话。
"李卫以为他对先皇忠心,就可以为所欲为吗?"乾隆的声音越来越高,"他可知道,私自为皇帝立庙,这是什么罪名?"
和硕亲王弘昼小心翼翼地说道:"皇上,李卫或许是出于思念先皇的缘故......"
"思念?"乾隆冷笑一声,"他思念先皇,就要立庙供奉?那朕这个儿子岂不是大逆不孝?先皇的庙号还没定,陵寝还在修建,他一个臣子就敢私立庙宇,把先皇当作什么?当作神仙吗?"
乾隆越说越愤怒,整个御书房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传旨!立即派人去江南,将那座庙彻底拆毁!"乾隆下达了严厉的旨意。
"是!"钦差大臣连忙应诺。
"还有,查清楚李卫建庙的所有细节,看看还有没有其他不轨之心!"乾隆的眼中闪着寒光。
钦差大臣领旨而去,乾隆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在心中反复思考,李卫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难道他真的只是思念先皇?还是另有目的?
几日后,江南传来消息,庙已经拆毁,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更多令人震惊的东西。
"皇上,在那庙中发现了一块玉佩,据工匠辨认,这似乎是皇家之物。"负责拆庙的官员在奏折中写道。
乾隆看到这里,脸色更加难看。
皇家玉佩?李卫从哪里得来的皇家玉佩?
他命人将玉佩送回京城,亲自查看。
当玉佩被送到御前时,乾隆仔细端详,发现这确实是宫中之物,而且工艺极为精美,绝非一般的赏赐品。
"这块玉佩,先皇是什么时候给李卫的?为什么朕从未听说过?"乾隆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
他命人查阅先皇的赏赐记录,却发现根本没有关于这块玉佩的任何记载。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块玉佩是先皇私下给李卫的,而且不想让任何人知道。
乾隆的心中升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先皇为什么要秘密给李卫如此贵重的东西?这里面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决定深入调查此事,无论如何,也要弄清楚李卫建庙的真相。
而此时,在那座已经被拆毁的小庙原址上,当地的百姓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05 密诏现世,真相即将揭晓
乾隆派遣的调查队伍在灵岩山进行了地毯式的搜查,务必要找出李卫建庙的所有秘密。
负责此事的是刑部尚书刘统勋,他带着一队精干人员,将那座小庙的每一块砖石都仔细检查。
"大人,在庙基底下发现了一个暗格!"一个兵丁兴奋地报告。
刘统勋连忙过去查看,果然在神像原来摆放的位置下方,发现了一个用青石板覆盖的暗格。
暗格很小,里面只放着一个油纸包裹的物件。
刘统勋小心翼翼地取出,打开油纸,里面竟是一道黄绢密诏!
"这......这是先皇的手谕!"刘统勋看到密诏上熟悉的御笔,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密诏上写着:"朕观天象有异,恐大清将有劫难,特制此诏,若朕不幸,卫当立庙供奉,以朕之灵,护佑江山社稷,此乃天机,不可泄露。雍正十年夏,御笔亲书。"
刘统勋看完密诏,整个人都惊呆了,原来李卫建庙确实是奉了先皇的密旨!
但是,这道密诏的内容实在太惊人了,先皇竟然预感到了什么?所谓的"大清劫难"又是指什么?
刘统勋不敢怠慢,立即将密诏密封,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与此同时,江南的百姓中开始流传一些奇异的传说。
"你听说了吗?那座庙被拆之后,山上经常有异光闪现。"
"不只是异光,还有人听到山上有哭声,凄厉得很。"
"我亲眼看见的,昨夜三更时分,山顶上有一团白雾,雾中似乎有人影。"
这些传说越传越神,最后竟说成是雍正皇帝的在天之灵不满,显灵了。
当地的知府听到这些传言,心中不安,连忙上报给上级。
而在京城,乾隆正在养心殿等待刘统勋的回报。
"皇上,刘尚书求见,说有要事禀报。"太监小心翼翼地通报。
"让他进来!"乾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调查结果。
刘统勋匆匆进殿,跪下后从怀中取出那道密诏:"皇上,臣在李卫所建庙宇中发现了这个......"
乾隆接过密诏,仔细阅读,脸色变得越来越复杂。
看完后,乾隆沉默了很久,整个养心殿静得可怕。
"先皇......先皇竟然......"乾隆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愤怒还是震惊。
"皇上,这密诏确实是先皇御笔,臣反复核实过。"刘统勋小心地说道。
乾隆将密诏放在龙案上,开始在殿内踱步,脑中思绪万千。
先皇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密诏?所谓的"大清劫难"是什么意思?难道先皇对自己这个儿子没有信心?
还有,为什么选择李卫?先皇对李卫到底有多信任?
"刘尚书,除了这道密诏,还发现了什么?"乾隆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回皇上,庙中的玉佩经查证,确实是宫中之物,应该是先皇亲自赐予李卫的。"刘统勋如实报告。
"亲自赐予......"乾隆重复着这几个字,心情更加复杂。
突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太监匆匆进来跪下:"皇上,江南又有急报!"
"什么急报?"乾隆有些不耐烦。
"回皇上,江南百姓传言,灵岩山上有异象,说是......说是先皇显灵,不满庙宇被拆......"太监的声音越来越小。
乾隆听了,脸色骤然大变:"荒唐!简直荒唐!"
但他心中却开始感到一丝不安,先皇真的对自己不满吗?这密诏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传旨!"乾隆突然下定决心,"将李卫生前所有的奏折都找出来,朕要一一查看!"
"还有,李卫的家人现在何处?朕要亲自召见!"
刘统勋领旨而去,乾隆独自站在养心殿内,手中握着那道神秘的密诏。
夜色渐深,烛光摇曳,乾隆凝视着密诏上的每一个字,心中升起了一个可怕的猜测。
难道,这道密诏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足以撼动大清江山的惊天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