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收到盐城籍书法家还卫东从他寓居的广西北海寄来的书法作品集。翻阅《还卫东书法作品集》,恰似推开一扇通往传统笔墨世界的窗,既映照着千年书法艺术的传承脉络,又彰显着当代书家的个性思考。作品集收入了还卫东的101件作品,以草书居多,笔墨间的力道与韵味扑面而来,让人在黑白纵横间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还卫东爱好广泛,书法、文学、摄影、旅游等,都有涉猎,尤以书法用功最深。作品集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对传统技法的深耕与突破。在他书写的王昌龄《闺怨》、王维《竹里馆》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隶书的厚重、朴拙和高古。而在他书写的陆龟蒙《冬柳》、岑参《冬夕》、孟郊《登科后》、曹操《观沧海》等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草书的奔放洒脱。在还卫东的笔下,每种书体都展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比如他的行草书兼收并蓄了“二王”、颜真卿、文徵明、米芾等著名书法家的特点,煮百家米成粥。
章法布局的匠心独运更显书家的艺术巧思。无论是扇面《团扇歌》、斗方《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条幅《惠州一绝》还是对联《有时自向竹间坐》,还卫东都能根据内容与形制合理安排布局。小幅作品张说《蜀道后期》疏密得当,留白巧妙,尽显清雅之气;大幅作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则气势恢宏,字体大小错落,行距疏密有致,开篇的沉稳与结尾的奔放形成强烈对比,将诗词中的豪迈气象展现得酣畅淋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年前,还卫东辞别亲友,南下广西。在与四海同道的交游切磋中,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影响了他的书风。在他的作品集中,收录的大部分是他最新创作的作品。欣赏他的草书作品,笔者分明看到“吴门四家”祝允明的影子。祝允明青年时的书作多为小楷,中年除小楷外,渐见行草,五十岁以后草书作品变得多起来。和祝允明一样,“知天命”后的还卫东把兴趣渐渐转移到草书,可能这也与他渐长的人生阅历以及不羁的洒脱性情有关。
更为难得的是,还卫东的书法作品始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作为一名行吟诗人,他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笔墨之中。他书写的内容,都是歌吟风光和人情的古典诗词。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更成为传承山水文化的重要载体,让观者在欣赏笔墨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还卫东书法作品集》既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致敬,也是当代书家个性创作的生动展现。在笔墨的流转间,我们看到一位书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文化担当。
范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