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他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对华国锋抱怨:我到天津屁股还没坐稳。
1978年天津市委会议还没收尾,中央一个电话打进来,语气直接,来北京,林乎加听完愣了下,抖了句“我到天津屁股还没坐稳”,人听着像顺口话,他却把事点到实处,这屁股没坐稳是真没坐稳,刚坐下那一下,连着八千个家庭的走向,后来去了北京,他又把同样的事再做一遍,故事的开头像调令,落在老百姓身上就是入学名册上的一串名字和一屋子的书桌。
很多年以后再回头看,不是换了岗位才有动作,是到哪都能把事往前推,这名字不是靠任命撑着,是靠在几个节点上不拧巴,敢拍板,今天就按着这条线把人和事讲清楚,屁股没坐稳是话头,往下是干法。
林乎加这名儿,听着不像有背景的那种,他是山东普通农家出身,革命队伍里一点点做出来,早年在浙江抓农业,地里头的事门儿清,后来被毛主席点到“计划参谋部”当副主任,参与国家经济架构的那摊子事,1978年刚从上海调到天津,手上的教育扩招刚开了个口子,很多思路刚刚起步,节点上又一通电话让他去北京接市委书记,他不是不听安排,心里挂的是事还没收,才冒出“屁股没坐稳”这个话,架子没端,真实。
当时干部流动节奏快,任务摆在桌面上,调动不看名义看战位,别人碰上这种事,也许已经开始想怎么办交接宴,林乎加不一样,他那句顺嘴话,等于把自己的秤砣放在正在推进的工作上,今天我们嘴上说“专业对口”“熟悉本地”,他们那代人给的示范更直白,谁能干事就去事急的地方,愿不愿意是情绪,能不能扛是组织要判断的点。
1977年恢复高考,考场里人山人海,卷子发下去,分数出来,名额又卡着,天津这边,高校招生线有限,很多分数够的孩子面临进不去的局面,情况反馈到他那里,教育这条线他熟,空了几年,最缺的是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林乎加直接找南开和天大,坐下就问一句,能不能多招一些,校领导说宿舍住不下,话没绕,他给了个点子,走读,建国以后高校基本是寄宿思路,走读在当时的观念里不太常见,教育部担心管理和教学节奏受影响,他不拖。
他去见邓小平,把情况摆清楚,邓小平当场表态,试一试,天津就扩了整整八千个名额,都是真正过线但差一口气的青年,数字看着只是一个统计,背后是一家人围着通知书的灯光,过了几年,很多人进入各行各业,岗位上站得稳,这事他带到北京,调到北京市委书记,没等适应,他调研北京高校招生,继续推走读,把天津的做法直接用到首都。
说到他本人,标签不多,不是纯技术型,不是资深派系人物,他懂经济,会协调,能拍板,背后没山头,调动都是因为需要一个能把事情捋顺的书记,1976年进上海,一座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要稳住,1977年进天津,城市转型要有人牵头,1978年进北京,首都治理体系要往前推进,这些调整看着像升,其实都是派,派去完成一段任务,他每次都把事干到位。
1992年他离休,人民日报写了几句,长期从事党的经济建设和农业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风深入实际,工作认真负责,话不多,掰开就是几个关键词,长期,深入实际,认真负责,靠结果立身。
2018年他去世,活到101岁,从新中国成立走到改革开放深入这段长路,他不算那种被频繁写进文艺作品的人,但天津、北京、上海很多人记得他,记得的不是传奇,是他在每个位置上把该做的做了,今天我们还会遇到人岗不匹配、跨地调任、技术和政治之间的张力,别忘了那句“屁股没坐稳”,坐下的不是位置,是责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